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工商服務]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
書名: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
作者:任育德
頁數:498pp
出版社:稻鄉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在下的博士論文終於有機會出版成書,算是給自己這幾年的學術工作留下一些紀錄。處在這一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本土出版業寒冬時代,願意為本土出版界奮鬥者,都是勇氣十足,值得致敬與感謝的對象。希望各位也能給出版社及作者們一些實質的鼓勵。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信而有徵。不管讀者喜不喜歡這幾十年的政治發展,但透過相關檔案,從頭並且信實理解該一統治政體的內部機制與其思維,應已是我們可以掌握的機會與運氣。希望這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些解釋。
謹以此書,獻給病中的母親,希望上天能多給我們一些相處的時間。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杜達梅和親兵的Proms演出
杜達梅Gustavo Dudamel也許指揮正統曲目,評價仍未臻大師之境。
可是,他可以帶領一批年輕人(Simón Bolívar Symphony Orchestra),讓他們發自內心的enjoy 音樂,而且成功的傳達給他們的聽眾,這等功夫可能不是幾個人所能辦得到的。
他們的現場魅力,充滿熱情與強烈舞蹈的節奏感,在DG所出版的專輯Fiesta中已可得見。
至少,這是我個人參與國內某音樂刊物年度CD評選中,真的認為夠讚的片子之一。
2007年,他們去了BBC的逍遙音樂節作初演,獲得這些規矩其外的約翰牛熱烈歡迎,
應該不會假了:p
誰說拿樂器演奏,不能跟著音樂手舞足蹈?這個團告訴你,可以這麼幹!而且大家都很開心:)
沒看過小喇叭當儀隊的儀杖吧?
可是,他可以帶領一批年輕人(Simón Bolívar Symphony Orchestra),讓他們發自內心的enjoy 音樂,而且成功的傳達給他們的聽眾,這等功夫可能不是幾個人所能辦得到的。
他們的現場魅力,充滿熱情與強烈舞蹈的節奏感,在DG所出版的專輯Fiesta中已可得見。
至少,這是我個人參與國內某音樂刊物年度CD評選中,真的認為夠讚的片子之一。
2007年,他們去了BBC的逍遙音樂節作初演,獲得這些規矩其外的約翰牛熱烈歡迎,
應該不會假了:p
誰說拿樂器演奏,不能跟著音樂手舞足蹈?這個團告訴你,可以這麼幹!而且大家都很開心:)
沒看過小喇叭當儀隊的儀杖吧?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音樂會訊息]與梅湘的對話
相識友朋構思許久的作品終於出胎,幫忙工商服務一下。
與梅湘的對話---2008玩家部落年終音樂會
演出者: 豎笛/楊喬惠 小提琴/李瑄 大提琴/劉聖文 鋼琴/湯婉君
曲目:梅湘:《世界末日四重奏》
張俊彥:《思念永恆》
MESSIAEN:Quartet for End of Time
JOHNATHAN CHANG:Memory of Eternity
12/10 (三) 7:30pm 南投縣文化局演藝廳
12/14 (日) 2:30pm 台中迴廊咖啡館圓夢廳
12/24 (三) 7:30pm 台北國家演奏廳
主辦單位:
玩家部落
售票系統:
兩廳院售票網
(02)3393-9888,
或萊爾富商店多媒體購票系統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轉貼]殷海光故居整修完成
參看聯合報於11月15日的兩篇報導
孤鳳山、愚公河如昔…殷海光故居開放
殷海光最寶貝書 愛女噴嚏碰到…趕快擦
相關資訊:
殷海光故居位於台北市溫州街18巷16弄1之1號,目前以靜態展示為主,沒有導覽,未來計畫納入台大遊客中心的導覽路線,參觀須事先預約,電話(02)23645310。
另,有關自由主義者的活動空間,應該也要注意現在是市定古蹟的紫藤廬。這曾是海耶克的學生、關務署長周德偉的住所,在此,殷海光、周德偉、張佛泉、夏道平等人談論政治、經濟。如果參觀殷海光故居,應該也要將紫藤廬納入。
孤鳳山、愚公河如昔…殷海光故居開放
殷海光最寶貝書 愛女噴嚏碰到…趕快擦
相關資訊:
殷海光故居位於台北市溫州街18巷16弄1之1號,目前以靜態展示為主,沒有導覽,未來計畫納入台大遊客中心的導覽路線,參觀須事先預約,電話(02)23645310。
另,有關自由主義者的活動空間,應該也要注意現在是市定古蹟的紫藤廬。這曾是海耶克的學生、關務署長周德偉的住所,在此,殷海光、周德偉、張佛泉、夏道平等人談論政治、經濟。如果參觀殷海光故居,應該也要將紫藤廬納入。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1928至33年的阿勞錄音兩首
晚年的阿勞錄音,給人的印象大多數是緩、沈,出手放鬆。
但,早年的阿勞究竟如何?由於本地樂友比較不易取得早年的錄音,故無從得知究竟有多麼不同。有聲資料中,Archipel的轉錄盤,應是目前較易取得者。Archipel盤收了1947年的Albeniz Iberia組曲,是另一項賣點。以轉錄本身來說,相當清晰,在歷史錄音中已屬優級。如不在意沒有解說者,應可一買。全本戰前錄音,目前則有Marston的轉錄發行,喜歡看Jed Distler詳盡解說者,自可考慮選購該發行。想比相同錄音的不同轉錄效果者,也可藉此作些文章。
在youtube上,有樂友放上兩首錄音,艾斯特莊園的噴泉、西班牙狂想曲,但並未標明來源。艾斯特莊園的噴泉應該是1928.11.15錄音的odeon盤,西班牙狂想曲縮減版應是1933.9.4 Telefunkem盤。(若據Archipel及Marston資料比對)
在艾斯特莊園的噴泉,阿勞音粒清晰,手指靈活,結句展現明確的樂句線條,將潺潺流水的流動感精細的刻劃給聽眾。以1920年代末期的錄音來說,這是很可觀的表現。放在現在與其他人競爭,也絲毫不顯遜色,甚且有所過之。
西班牙狂想曲可能限於長度,所以採用縮減本,大約九分多鐘。阿勞在錄音內的狂放與熱情,與高度的技巧性,確實證明他的技巧派名聲非浪得虛名。而這著實難以令人與晚年風範,連想在一起。
純屬說明示例、非營利性質使用,不得移轉商業用途。
但,早年的阿勞究竟如何?由於本地樂友比較不易取得早年的錄音,故無從得知究竟有多麼不同。有聲資料中,Archipel的轉錄盤,應是目前較易取得者。Archipel盤收了1947年的Albeniz Iberia組曲,是另一項賣點。以轉錄本身來說,相當清晰,在歷史錄音中已屬優級。如不在意沒有解說者,應可一買。全本戰前錄音,目前則有Marston的轉錄發行,喜歡看Jed Distler詳盡解說者,自可考慮選購該發行。想比相同錄音的不同轉錄效果者,也可藉此作些文章。
在youtube上,有樂友放上兩首錄音,艾斯特莊園的噴泉、西班牙狂想曲,但並未標明來源。艾斯特莊園的噴泉應該是1928.11.15錄音的odeon盤,西班牙狂想曲縮減版應是1933.9.4 Telefunkem盤。(若據Archipel及Marston資料比對)
在艾斯特莊園的噴泉,阿勞音粒清晰,手指靈活,結句展現明確的樂句線條,將潺潺流水的流動感精細的刻劃給聽眾。以1920年代末期的錄音來說,這是很可觀的表現。放在現在與其他人競爭,也絲毫不顯遜色,甚且有所過之。
西班牙狂想曲可能限於長度,所以採用縮減本,大約九分多鐘。阿勞在錄音內的狂放與熱情,與高度的技巧性,確實證明他的技巧派名聲非浪得虛名。而這著實難以令人與晚年風範,連想在一起。
純屬說明示例、非營利性質使用,不得移轉商業用途。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Alexandre Tharaud的MV
即將於2008年11月二度來台演奏的Alexandre Tharaud(唱片公司翻譯為薩洛),這幾年在Harmonia Mundi所灌錄的唱片,無論獨奏或是室內樂,都有一定口碑。
在台灣,Tharaud最容易取得的入手錄音,應當是庫普蘭錄音專輯Tic Toc Choc。同曲演奏中,Sokolov的現場演奏,看到技巧與音樂的結合可能,織體緊密毫無空隙。
Tharaud的MV則加入了現代舞蹈hip hop的動感,豐富的生命力,足以令人會心一笑。
Tharaud並未急於挑戰貝多芬,而是從Poulenc、Schubert、Ravel、Rameau、Couperine、Chopin等音樂入手,選曲品味確與Marcelle Meyer神似。Tharaud也並不否認Marcelle Meyer於他之影響。他的蕭邦音樂,既能展現音樂的柔媚面(圓舞曲),卻也可以大膽澎湃(前奏曲),也確是這幾年來自我風格明顯,具有整體觀點,足以成為近年代表性的演奏錄音之一。前奏曲錄音,特地選擇一部聲音近似1950年代的史坦威鋼琴來錄音,所呈現出的聲音感受,似乎也有幾分向前人致敬的意味。我會很好奇,如果他下手處理Ballad、Scherzo,又會展現何種可能?
就外型看,Tharaud給人略帶神經質、聰明而敏感印象,而觀看HM為他拍攝的MV,巧妙揉合影像與音樂靈巧於一爐的特殊風格,也確實宛如一分豐富而多彩的甜點,令人愛不釋手。
在台灣,Tharaud最容易取得的入手錄音,應當是庫普蘭錄音專輯Tic Toc Choc。同曲演奏中,Sokolov的現場演奏,看到技巧與音樂的結合可能,織體緊密毫無空隙。
Tharaud的MV則加入了現代舞蹈hip hop的動感,豐富的生命力,足以令人會心一笑。
Tharaud並未急於挑戰貝多芬,而是從Poulenc、Schubert、Ravel、Rameau、Couperine、Chopin等音樂入手,選曲品味確與Marcelle Meyer神似。Tharaud也並不否認Marcelle Meyer於他之影響。他的蕭邦音樂,既能展現音樂的柔媚面(圓舞曲),卻也可以大膽澎湃(前奏曲),也確是這幾年來自我風格明顯,具有整體觀點,足以成為近年代表性的演奏錄音之一。前奏曲錄音,特地選擇一部聲音近似1950年代的史坦威鋼琴來錄音,所呈現出的聲音感受,似乎也有幾分向前人致敬的意味。我會很好奇,如果他下手處理Ballad、Scherzo,又會展現何種可能?
就外型看,Tharaud給人略帶神經質、聰明而敏感印象,而觀看HM為他拍攝的MV,巧妙揉合影像與音樂靈巧於一爐的特殊風格,也確實宛如一分豐富而多彩的甜點,令人愛不釋手。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自由主義與臺灣政治課程大綱
科目中文名稱:自由主義與台灣政治
科目英文名稱:Liberalism in Taiwan's Politics
開課班別:台灣史學程
授課時數:2 星期三7-8 季陶樓340516
授課教師:任育德 助理教授
教師電郵:ytforclass@gmail.com
一、教學目標:
自由主義的政論及思想,於台灣政治民主化發展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已當受學界一定關注及研究。本課程期盼透過教學及討論,希望學生可以掌握自二十世紀以降自由思想之發展梗概,以及相關歷史脈絡內的課題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及省思,以為今日台灣發展之借鑑。
二、教學內容:
週數 內容及參考資料
Week1 課程介紹
Week2-3 什麼是自由主義
講義:
羅隆基,〈論人權〉,收入新月社編印《人權論集》,頁33-73。
黃克武,〈自由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國史館館刊》,30期,2001年6月,頁1-16。
Week4-5 近代中國、台灣自由思想的根本問題
講義:
黃克武,〈西方自由主義在現代中國〉,黃俊傑編,《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冊1,頁341-378。
薛化元等,〈導論〉,《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頁1-18。
Week6 臺灣的政治體制架構
講義:
薛化元,〈強人威權體制與台灣民主發展〉,「『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 台中:台灣省諮議會主辦,2006年10月18日,19頁。
Week7 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
Week8-9 人權、國權與《自由中國》
講義: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台北:水牛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159-247。
Week10-11 課程報告
Week12-13 《自由中國》與憲政的討論
講義:
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憲政思想的發展——以「中央政體」與「反對黨」為例〉,《思與言》,卷37期1,頁97-140。
Week14-15 戰後新世代的崛起
講義: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臺灣社會學》,期9,頁1-58。
Week16-17 自由主義者的論政與行動:從精英到草根大眾的崛起
講義:
任育德,〈身為當代史作者的傅正〉,《當代》,期229,臺北:當代雜誌社,2006年9月,頁62-89。
何明修,〈臺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臺灣社會學》,2001年12月,頁97-162。
Week18 期末考試
三、教學方法:
(一)單元題引、課堂講述
(二)講義或史料閱讀
(三)綜合討論
四、教學評量:
學生必須閱讀參考資料,參與討論及撰寫2,000字左右期中報告一篇。評分標準包括期中報告25%,期末考試50%,出席討論25%。
期中報告主題(二者擇一):1、以《自由中國》「今日的問題」系列社論為主題,任選一篇就其針對主題、論述方式、思考模式進行說明及分析。2、請設想你是一位報刊編輯,遇到侵害人權、文化與社會發展之具體事件/情境發生時,將如何採用自由主義的觀點分析及書寫?
五、延伸閱讀書目: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臺北:水牛出版社,2008。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二十一世紀》,84期,2004年8月,頁52-66。
夏道平,《自由經濟學家的思與言》,臺北:遠流,1991。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臺北:允晨文化,1998。
張忠棟,《胡適五論》,臺北:允晨出版社,1989。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現代中國自由主義選編》,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2002。
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
陳儀深,《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建國》,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彭廣澤,〈時代的呼聲:台灣知識分子論述的回顧〉,《中國論壇》,卷31期1,1990年10月。
熊自健,〈戰後台灣的自由主義與海耶克思想:以殷海光、夏道平、周德偉為例〉,《當代中國思潮述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前衛,2007。
科目英文名稱:Liberalism in Taiwan's Politics
開課班別:台灣史學程
授課時數:2 星期三7-8 季陶樓340516
授課教師:任育德 助理教授
教師電郵:ytforclass@gmail.com
一、教學目標:
自由主義的政論及思想,於台灣政治民主化發展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已當受學界一定關注及研究。本課程期盼透過教學及討論,希望學生可以掌握自二十世紀以降自由思想之發展梗概,以及相關歷史脈絡內的課題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及省思,以為今日台灣發展之借鑑。
二、教學內容:
週數 內容及參考資料
Week1 課程介紹
Week2-3 什麼是自由主義
講義:
羅隆基,〈論人權〉,收入新月社編印《人權論集》,頁33-73。
黃克武,〈自由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國史館館刊》,30期,2001年6月,頁1-16。
Week4-5 近代中國、台灣自由思想的根本問題
講義:
黃克武,〈西方自由主義在現代中國〉,黃俊傑編,《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冊1,頁341-378。
薛化元等,〈導論〉,《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頁1-18。
Week6 臺灣的政治體制架構
講義:
薛化元,〈強人威權體制與台灣民主發展〉,「『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 台中:台灣省諮議會主辦,2006年10月18日,19頁。
Week7 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
Week8-9 人權、國權與《自由中國》
講義: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台北:水牛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159-247。
Week10-11 課程報告
Week12-13 《自由中國》與憲政的討論
講義:
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憲政思想的發展——以「中央政體」與「反對黨」為例〉,《思與言》,卷37期1,頁97-140。
Week14-15 戰後新世代的崛起
講義: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臺灣社會學》,期9,頁1-58。
Week16-17 自由主義者的論政與行動:從精英到草根大眾的崛起
講義:
任育德,〈身為當代史作者的傅正〉,《當代》,期229,臺北:當代雜誌社,2006年9月,頁62-89。
何明修,〈臺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臺灣社會學》,2001年12月,頁97-162。
Week18 期末考試
三、教學方法:
(一)單元題引、課堂講述
(二)講義或史料閱讀
(三)綜合討論
四、教學評量:
學生必須閱讀參考資料,參與討論及撰寫2,000字左右期中報告一篇。評分標準包括期中報告25%,期末考試50%,出席討論25%。
期中報告主題(二者擇一):1、以《自由中國》「今日的問題」系列社論為主題,任選一篇就其針對主題、論述方式、思考模式進行說明及分析。2、請設想你是一位報刊編輯,遇到侵害人權、文化與社會發展之具體事件/情境發生時,將如何採用自由主義的觀點分析及書寫?
五、延伸閱讀書目: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臺北:水牛出版社,2008。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二十一世紀》,84期,2004年8月,頁52-66。
夏道平,《自由經濟學家的思與言》,臺北:遠流,1991。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臺北:允晨文化,1998。
張忠棟,《胡適五論》,臺北:允晨出版社,1989。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現代中國自由主義選編》,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2002。
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
陳儀深,《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建國》,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彭廣澤,〈時代的呼聲:台灣知識分子論述的回顧〉,《中國論壇》,卷31期1,1990年10月。
熊自健,〈戰後台灣的自由主義與海耶克思想:以殷海光、夏道平、周德偉為例〉,《當代中國思潮述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前衛,2007。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Bechstein 鋼琴
Bechstein鋼琴的製造簡史,請參考wikipedia說明。
有趣的部分是,使用過Bechstein的名家有幾許。從李斯特到Hans von Bulow,再到Dinu Lipatti的錄音室錄音、Edwin Fischer的平均律錄音、史納伯的貝多芬全集錄音。而它由於戰後製造與流通網絡關係,成為不少蘇聯鋼琴家所使用的鋼琴,包括Sofronitsky、Richter、Nikolayeva等人均在內。所以,其實歷史錄音的愛樂者應該對它並不陌生,只是沒有特別留意而已。
重新修復的貝契斯坦鋼琴,示範影像。
用Bechestein所演奏的德步西棕髮少女。
有趣的部分是,使用過Bechstein的名家有幾許。從李斯特到Hans von Bulow,再到Dinu Lipatti的錄音室錄音、Edwin Fischer的平均律錄音、史納伯的貝多芬全集錄音。而它由於戰後製造與流通網絡關係,成為不少蘇聯鋼琴家所使用的鋼琴,包括Sofronitsky、Richter、Nikolayeva等人均在內。所以,其實歷史錄音的愛樂者應該對它並不陌生,只是沒有特別留意而已。
重新修復的貝契斯坦鋼琴,示範影像。
用Bechestein所演奏的德步西棕髮少女。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Nikita Magaloff
上次在Muzik提及圖阿的時候,也同時提到了Nikita Magaloff。
稍有見識的愛樂者應該還記得他是小提琴家西格提的女婿,長期在日內瓦任教,指導過年輕時期的阿格麗希,而且出了一大套的蕭邦全集錄音。下面這段影片正好顯示了Magaloff在法國鋼琴教師Isidor Philipp指導下的基本功夫:優雅而流暢。
他在這首即興曲的演奏中,對於音樂節奏的選取,有著不同一般的處理。
至於晚年Magaloff對於音樂的處理,據稱比起早年更偏重情感的表達。我們姑且以這首錄製於1990年的舒伯特一分鐘圓舞曲作個代表。
純屬說明示例、非營利性質使用,不得移轉商業用途。
稍有見識的愛樂者應該還記得他是小提琴家西格提的女婿,長期在日內瓦任教,指導過年輕時期的阿格麗希,而且出了一大套的蕭邦全集錄音。下面這段影片正好顯示了Magaloff在法國鋼琴教師Isidor Philipp指導下的基本功夫:優雅而流暢。
他在這首即興曲的演奏中,對於音樂節奏的選取,有著不同一般的處理。
至於晚年Magaloff對於音樂的處理,據稱比起早年更偏重情感的表達。我們姑且以這首錄製於1990年的舒伯特一分鐘圓舞曲作個代表。
純屬說明示例、非營利性質使用,不得移轉商業用途。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名人簡歷書寫,不可不慎
假日新聞,有相當篇幅在報導名人訃文。
各大報的內容都差不多,就貼出其中一篇的一部分以資代表。
...吳舜文出生於中國江蘇武進縣的一個紡織世家。父親吳鏡淵不僅從事紡織業,也是中華書局創辦人。因此,她從小就愛讀書,長輩多認為她將來應該是以玩筆桿子為生的文化人,要不就是學者。...
問題何在?吳鏡淵是中華書局創辦人?此說法出自天下文化為吳舜文所寫的傳記,由於天下長年出版企業人物相關傳記,具有一定流通度與普遍性。因此,各報書寫企業人物資料時,自然會從中擷取內容,作為報導書寫內容。
但是,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此類書籍的書寫與記錄者,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查證相關訊息?難道,原傳主所言,即需有聞必錄?
我們來看看二段有關中華書局歷史的記載:
1912年元月,陸費逵在上海創辦中華書局,原是一個綜合性出版社。(中文維基百科)
1912年元月,我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陆费逵(字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成立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抓住历史机遇,编辑出版新式教科书和文化普及读物,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书局迅速崛起,到1949年,中华书局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物百科兼收,古今俱备,享誉海内外。(中華書局歷史簡介)
這上面並未提及吳鏡淵之名。
原在商務印書館圖書出版部任職的陸費逵,夥同商務同人創立中華書局,屬基本事實。而吳鏡淵確實與中華書局有關連,但並非創辦人。按吳鏡淵,名有倫,曾為清末候補知縣,之後從商,在常州投資紡織業而得以轉型成為成功的商人。1917年,中華書局由於經營擴充太快,加以經理沈知方挪用公款投機失敗,導致資金虧空,遭逢經營危機。經多方設法後,常州商人吳鏡淵入股。12月,中華書局股份公司董事會改組,以吳鏡淵任駐局辦事董事,陸費逵撤除書局局長職務,仍司理業務。此時,董事會成員中有一人為宋曜如(即宋氏大家長)。沈知方後離開中華書局,於1920年代在上海成立亞東書局,跟中華書局打對台。1919年到1921年,中華書局業務重獲發展,陸費逵擔任總經理兼任編輯所長。(相關記載,參出版學術網,1918年條)
吳鏡淵任中華書局駐局監察,為中華書局建立財務支出制度,有其貢獻。據相關人士回憶稱:
節流,主要是著力建立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這方面吳鏡淵出力最巨。發行所前所長薛季安曾回憶:「吳老先生到中華後,……大事不用說,就是連一只痰盂都要編號入冊,有專人負責管理。」(相關記載,參民六危機一文)
而在中日全面戰爭時,中華書局陸費逵隨國民政府內遷,一度遣散大批員工,但上海中華書局交吳鏡淵主持,後以美商永寧公司名義為掩護,繼續營業。(按此舉為避免日人沒收中華公司資產。畢竟中華書局在1930年代曾承印鈔票,日本情報系統當早已蒐集情資,故需有所掩蔽。)
因此,說吳鏡淵是中華書局大股東即可,不必畫蛇添足為「創辦人」。如果寫傳者對中華書局稍有歷史認識及查證能力,大概就不會輕易有聞必錄了。
各大報的內容都差不多,就貼出其中一篇的一部分以資代表。
...吳舜文出生於中國江蘇武進縣的一個紡織世家。父親吳鏡淵不僅從事紡織業,也是中華書局創辦人。因此,她從小就愛讀書,長輩多認為她將來應該是以玩筆桿子為生的文化人,要不就是學者。...
問題何在?吳鏡淵是中華書局創辦人?此說法出自天下文化為吳舜文所寫的傳記,由於天下長年出版企業人物相關傳記,具有一定流通度與普遍性。因此,各報書寫企業人物資料時,自然會從中擷取內容,作為報導書寫內容。
但是,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此類書籍的書寫與記錄者,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查證相關訊息?難道,原傳主所言,即需有聞必錄?
我們來看看二段有關中華書局歷史的記載:
1912年元月,陸費逵在上海創辦中華書局,原是一個綜合性出版社。(中文維基百科)
1912年元月,我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陆费逵(字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成立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抓住历史机遇,编辑出版新式教科书和文化普及读物,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书局迅速崛起,到1949年,中华书局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物百科兼收,古今俱备,享誉海内外。(中華書局歷史簡介)
這上面並未提及吳鏡淵之名。
原在商務印書館圖書出版部任職的陸費逵,夥同商務同人創立中華書局,屬基本事實。而吳鏡淵確實與中華書局有關連,但並非創辦人。按吳鏡淵,名有倫,曾為清末候補知縣,之後從商,在常州投資紡織業而得以轉型成為成功的商人。1917年,中華書局由於經營擴充太快,加以經理沈知方挪用公款投機失敗,導致資金虧空,遭逢經營危機。經多方設法後,常州商人吳鏡淵入股。12月,中華書局股份公司董事會改組,以吳鏡淵任駐局辦事董事,陸費逵撤除書局局長職務,仍司理業務。此時,董事會成員中有一人為宋曜如(即宋氏大家長)。沈知方後離開中華書局,於1920年代在上海成立亞東書局,跟中華書局打對台。1919年到1921年,中華書局業務重獲發展,陸費逵擔任總經理兼任編輯所長。(相關記載,參出版學術網,1918年條)
吳鏡淵任中華書局駐局監察,為中華書局建立財務支出制度,有其貢獻。據相關人士回憶稱:
節流,主要是著力建立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這方面吳鏡淵出力最巨。發行所前所長薛季安曾回憶:「吳老先生到中華後,……大事不用說,就是連一只痰盂都要編號入冊,有專人負責管理。」(相關記載,參民六危機一文)
而在中日全面戰爭時,中華書局陸費逵隨國民政府內遷,一度遣散大批員工,但上海中華書局交吳鏡淵主持,後以美商永寧公司名義為掩護,繼續營業。(按此舉為避免日人沒收中華公司資產。畢竟中華書局在1930年代曾承印鈔票,日本情報系統當早已蒐集情資,故需有所掩蔽。)
因此,說吳鏡淵是中華書局大股東即可,不必畫蛇添足為「創辦人」。如果寫傳者對中華書局稍有歷史認識及查證能力,大概就不會輕易有聞必錄了。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Eric Heidsieck的貝多芬第32號奏鳴曲演奏影像
錄製發行100張專輯,對於音樂人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紀錄!Joyce Hatto惡搞別人錄音也不過如此。那是否真有人達到這項紀錄?有的。Eric Heidsieck是也。他深受日本樂迷喜愛,是少數擁有日本官網的鋼琴家。
今年5月底6月初,Heidsieck才去日本作赴日四十年紀念公演。可惜的是,鋼琴家未曾來到台灣舉行現場音樂會。1990年代前期,日本宇和島音樂會錄音,前兩年重新獲得King Records發行,透過hmv.jp網購即可獲得。
他與妻子Tania Heidsieck也是雙鋼琴演奏搭檔,EMI之前的珍稀系列便收有夫婦二人的錄音。Heidsieck在青壯年時期於EMI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與托泰利耶合作大提琴奏鳴曲全集,佛瑞鋼琴作品集,讓他具備國際知名度。而1970年代,他在Cassiopee公司錄製的巴哈、韓德爾、舒伯特、佛瑞、莫札特、李斯特錄音(其中有部分曲目為與妻子Tania合作的四手聯彈錄音,應是繼Casadesus夫婦後,另一對知名而有默契的夫妻搭檔。),近年陸續由唱片轉成CD發行。詳細曲目可見其法國官網。
這邊連結的是1999年日本富山演奏會貝多芬第三十二號奏鳴曲,感謝善心人士提供資源。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1/2)
第二樂章(2/2)
透過影像,我們可以看見他的姿勢及手形,穩固而講求自然輕鬆的施力。以他的身高來說,手並不算特別大,但經過擴張訓練後,仍不成問題。掌握踏板和手指不同的觸鍵,製造音色的多重變化。第二樂章複雜的變化,必須從基本節奏掌握起,聽眾可觀察他的實際執行狀況。特別是樂句之間的呼吸與連結,表情細緻而有妖嬌之氣,仍具有整體結構感。像他這般風格的鋼琴家,在現今並不多。
Eva Osinska
Eva Osinska(1941-),是繼1949年蕭邦大賽得主Helena Czerny-Stefanska之後,現役波蘭女性鋼琴家中最具國際知名度之一人。她由華沙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師承波蘭音樂教育詮釋蕭邦要角及蕭邦大賽評審Zbigniew Drzewiecki(Stefanska、Adam Harasiewicz、傅聰、Felicja Blumental均曾從其學習過一段時間)與其助教Ryszard Bakst(1949年蕭邦大賽六獎得主,在俄國曾師從伊貢諾夫及老涅高茲),後在華沙大學攻讀法語語言學。後透過歐洲音樂院交換計劃至巴黎音樂院隨Vlado Perlemuter、S. Rothe學習。
作為至今仍活躍於音樂舞台的演奏家,她曾在歐洲、美國、日本、蘇俄舉行演奏會;她也致力於音樂教育,擔任音樂賽事評審工作。
Osinska的唱片錄音,除波蘭版本的合輯(包括巴哈、當代曲目)之外,最容易找到的錄音當為Sony出版的Introduction et Polonaise Brillante op. 3。而她在法國公司Cassiopee(公司環境見此)密集以史坦威鋼琴錄製一系列蕭邦專輯,在歐洲及台灣均可獲得。但每張唱片時間長短不一,長者可達七十分鐘(協奏曲),短者不過半小時(4首詼諧曲合成一張專輯),要買下者需要相當大的決心:p
Osinska的演奏具備女性的細緻與敏銳氣息,詮釋風格直接而真誠,力度運用得宜,亦富音樂美感,在節奏感與音樂韻味的掌握有特出之處。
此處放上兩闕印證她演奏風格的蕭邦小曲。在夏夜中欣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Souvenir de Paganini
Grande Fugue
純屬說明、非營利性質使用,不得移轉商業用途。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聲色俱佳的René Jacobs《唐喬望尼》
聲色俱佳的René Jacobs《唐喬望尼》
逾耳順之年的René Jacobs,以假聲男高音開展音樂事業,和古樂中堅人物Deller、Kuijken、Leonhardt均曾合作。近年轉型指揮的他,不止指揮巴洛克宗教曲目,也跨足古典時期的歌劇,這一選擇對他來說是蠻順理成章的,畢竟他的啟蒙歌劇唱片是卡拉揚指揮的莫札特《女人皆如此》。Jacobs近年擔任Innsbrucker音樂節總監,2006年8月推出以1788年維也納版為基礎的《唐喬望尼》,是一個走選角年輕化、擴大編制、編導配合音樂走向而不過渡渲染、而聲色俱佳的歌劇演出。
DVD版本的選角與CD版選角略有不同,不過男主角同樣由挪威男中音Johannes Weisser擔綱。Weisser在獨唱跟重唱部分的聲腔,清新而不油滑,為角色加入貴氣、少些邪氣。也頗英挺的扮像,讓他為這位世人眼中的壞男人(以基督禮教言,喬望尼滿足個人追尋真愛欲望、不顧世俗禮教約束,無意中犯下「十誡」中的好色與殺人罪),最終面對總督幽魂的報復,儘管恐懼而仍帶嘲弄(邀請石像赴餐宴)的角色,流露幾分James Dean的叛逆氣息,卻又夾雜幾許天真瀾漫。DVD版則由阿根廷知名男中音Marcos Fink擔綱Leporello,他在舞台表演動作與聲音表情富有戲感,恰如其分地發揮一個平凡小人物狐假虎威、敬神畏鬼的面向,並不刻意搞笑或醜化,亦是一大加分項目。在其他演員上的選角,Jacobs也大力起用年輕歌手,為整體演出帶來相當投契的效果。如韓國女高音Sunhae Im擔綱的Zerlina,恩威並施地調皮捉弄Leporello,看來便不至於突兀。
Jacobs所指揮的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以接近五十人編制,以滿足在現代劇院演出的音響效果,這便反映他在運用古樂器時並不執著於固有編制的迷思。他所指揮音樂,除了展現古樂器基本特性:線條偏細卻清晰、音色清亮之外,更有明確而幽微的情緒轉折,使得整體音樂富有戲劇感,這是因為他善於合理地利用音樂休止符的空間及分句,以讓音樂更趨緊湊。這也可能與他所選擇的基本速度偏快(序曲即可為證)有些關係。若以此看,Jacobs顯然異於古樂指揮所予人之學究氣息。但,Jacobs之學術考究,展現在仔細研究、嚴謹考證,以掌握唐璜角色的時代背景及形象演變,力圖還原初始角色風貌。這就是從17世紀即開始寫作,並不斷於其後搬演之唐璜題材的核心議題:「面對神靈,是否為自己的罪行真心悔過」?由於否定了現世價值體系中的形而上取向,終究導致唐喬旺尼最後的毀滅。莫札特雖然將此一題材以喜歌劇形式表達,卻仍未忘記核心議題。所以,後世浪漫思想所投射的唐喬旺尼浪子、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形象,便為Jacobs選擇予以相對淡化。
附錄製作花絮,更貼心的由演出樂手親自為樂友介紹古樂器演奏及音質特性,寓教於樂之意不言可喻。戲劇編導Vincent Boussard利用借位手法營造近肢體互動的寫實感,在標準嚴苛的二十一世紀人眼中應可容易接受。而Boussard執導的戲劇步調,能夠配合音樂進展,而不致凌駕音樂之上,也是難能可貴的表現。
關注流行時尚的樂友,更不能忽略名列製作陣容中知名服裝設計師Christian Lacroix。他對歷史服裝有長久興趣,即便成為設計師仍不忘從傳統中創新,參與歌劇的服裝設計。他為本劇主角們所設計的服裝,式樣簡潔、曲線不過於繁複,卻運用對比色、色彩鮮豔的色塊與線條塑造現代感,相當賞心悅目。總督石像的服裝則是最具傳統色彩與花紋,展現設計師的功柢。總體而言,這分古樂版《唐喬望尼》多面向了結合音樂、服裝設計、戲劇表演,應可見證本世紀前期的音樂與藝術觀點,與現代器樂演出版本相較並不遜色,值得樂友仔細品嚐。
「本文原載於謬斯客古典樂刊,期22,2008年7月。」
逾耳順之年的René Jacobs,以假聲男高音開展音樂事業,和古樂中堅人物Deller、Kuijken、Leonhardt均曾合作。近年轉型指揮的他,不止指揮巴洛克宗教曲目,也跨足古典時期的歌劇,這一選擇對他來說是蠻順理成章的,畢竟他的啟蒙歌劇唱片是卡拉揚指揮的莫札特《女人皆如此》。Jacobs近年擔任Innsbrucker音樂節總監,2006年8月推出以1788年維也納版為基礎的《唐喬望尼》,是一個走選角年輕化、擴大編制、編導配合音樂走向而不過渡渲染、而聲色俱佳的歌劇演出。
DVD版本的選角與CD版選角略有不同,不過男主角同樣由挪威男中音Johannes Weisser擔綱。Weisser在獨唱跟重唱部分的聲腔,清新而不油滑,為角色加入貴氣、少些邪氣。也頗英挺的扮像,讓他為這位世人眼中的壞男人(以基督禮教言,喬望尼滿足個人追尋真愛欲望、不顧世俗禮教約束,無意中犯下「十誡」中的好色與殺人罪),最終面對總督幽魂的報復,儘管恐懼而仍帶嘲弄(邀請石像赴餐宴)的角色,流露幾分James Dean的叛逆氣息,卻又夾雜幾許天真瀾漫。DVD版則由阿根廷知名男中音Marcos Fink擔綱Leporello,他在舞台表演動作與聲音表情富有戲感,恰如其分地發揮一個平凡小人物狐假虎威、敬神畏鬼的面向,並不刻意搞笑或醜化,亦是一大加分項目。在其他演員上的選角,Jacobs也大力起用年輕歌手,為整體演出帶來相當投契的效果。如韓國女高音Sunhae Im擔綱的Zerlina,恩威並施地調皮捉弄Leporello,看來便不至於突兀。
Jacobs所指揮的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以接近五十人編制,以滿足在現代劇院演出的音響效果,這便反映他在運用古樂器時並不執著於固有編制的迷思。他所指揮音樂,除了展現古樂器基本特性:線條偏細卻清晰、音色清亮之外,更有明確而幽微的情緒轉折,使得整體音樂富有戲劇感,這是因為他善於合理地利用音樂休止符的空間及分句,以讓音樂更趨緊湊。這也可能與他所選擇的基本速度偏快(序曲即可為證)有些關係。若以此看,Jacobs顯然異於古樂指揮所予人之學究氣息。但,Jacobs之學術考究,展現在仔細研究、嚴謹考證,以掌握唐璜角色的時代背景及形象演變,力圖還原初始角色風貌。這就是從17世紀即開始寫作,並不斷於其後搬演之唐璜題材的核心議題:「面對神靈,是否為自己的罪行真心悔過」?由於否定了現世價值體系中的形而上取向,終究導致唐喬旺尼最後的毀滅。莫札特雖然將此一題材以喜歌劇形式表達,卻仍未忘記核心議題。所以,後世浪漫思想所投射的唐喬旺尼浪子、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形象,便為Jacobs選擇予以相對淡化。
附錄製作花絮,更貼心的由演出樂手親自為樂友介紹古樂器演奏及音質特性,寓教於樂之意不言可喻。戲劇編導Vincent Boussard利用借位手法營造近肢體互動的寫實感,在標準嚴苛的二十一世紀人眼中應可容易接受。而Boussard執導的戲劇步調,能夠配合音樂進展,而不致凌駕音樂之上,也是難能可貴的表現。
關注流行時尚的樂友,更不能忽略名列製作陣容中知名服裝設計師Christian Lacroix。他對歷史服裝有長久興趣,即便成為設計師仍不忘從傳統中創新,參與歌劇的服裝設計。他為本劇主角們所設計的服裝,式樣簡潔、曲線不過於繁複,卻運用對比色、色彩鮮豔的色塊與線條塑造現代感,相當賞心悅目。總督石像的服裝則是最具傳統色彩與花紋,展現設計師的功柢。總體而言,這分古樂版《唐喬望尼》多面向了結合音樂、服裝設計、戲劇表演,應可見證本世紀前期的音樂與藝術觀點,與現代器樂演出版本相較並不遜色,值得樂友仔細品嚐。
「本文原載於謬斯客古典樂刊,期22,2008年7月。」
與老鼠的第一類接觸
住在公寓大廈,附近有餐廳者,總不免面對此一來自地下世界之困擾。
日前,家中亦開始發現有鼠蹤流竄,翻找紙屑聲響,經仔細觀察確認無誤。
但是,這也是煩惱的開始。第一,要怎麼抓/殺?
先跟樓下管理員要了鼠藥,擺在幾處可能出沒處所,但老鼠不吃。
(據說這批鼠藥作得不好,老鼠都不吃。)
現居空間狹隘,不可能採用管理員建議的找動物獵捕。
經苦思後,只好採取下一招:老鼠籠。
貴族級的鼠籠並非優先選項,考量成本後,店家建議:選擇一般鼠籠。
(鼠藥消息就是店家所說)
誘捕餌?選擇澱粉類麵包。
先擺老吐司試驗,老鼠果真挑剔,理都不理。
實驗無效後,決定改採新鮮麵包誘捕。
果真有試有中,獵捕成功!
既然如此,獵捕存證,總不可免。
但是抓到前,前思後想該怎麼辦?抓到之後,又衍伸新問題:該怎麼處理?
拿去如某些網友建議的「飢餓攻勢」、「曬鼠乾」?
看見老鼠的模樣,家母於心不忍。
這大概是看多可愛版「米奇」、「美國鼠譚」,近真描繪的「料理鼠王」的結果吧?
但是,讓它繼續在家裡,人鼠畢竟殊途,能兩不相犯最好,
今天是因為你「侵入家宅」「進入人類世界」,不得不逮你。
拿去報消防隊、動物防治所,碰到假日,人家收不收還是一個問題。
最後選擇,帶至荒郊野外,放生去也。
反正純看老鼠個人造化。
這是不是好事,很難說。
但,家中新裝冷氣處,總需正本清源,防杜可能出入口,又是亟待完成新任務一件。
日前,家中亦開始發現有鼠蹤流竄,翻找紙屑聲響,經仔細觀察確認無誤。
但是,這也是煩惱的開始。第一,要怎麼抓/殺?
先跟樓下管理員要了鼠藥,擺在幾處可能出沒處所,但老鼠不吃。
(據說這批鼠藥作得不好,老鼠都不吃。)
現居空間狹隘,不可能採用管理員建議的找動物獵捕。
經苦思後,只好採取下一招:老鼠籠。
貴族級的鼠籠並非優先選項,考量成本後,店家建議:選擇一般鼠籠。
(鼠藥消息就是店家所說)
誘捕餌?選擇澱粉類麵包。
先擺老吐司試驗,老鼠果真挑剔,理都不理。
實驗無效後,決定改採新鮮麵包誘捕。
果真有試有中,獵捕成功!
既然如此,獵捕存證,總不可免。
但是抓到前,前思後想該怎麼辦?抓到之後,又衍伸新問題:該怎麼處理?
拿去如某些網友建議的「飢餓攻勢」、「曬鼠乾」?
看見老鼠的模樣,家母於心不忍。
這大概是看多可愛版「米奇」、「美國鼠譚」,近真描繪的「料理鼠王」的結果吧?
但是,讓它繼續在家裡,人鼠畢竟殊途,能兩不相犯最好,
今天是因為你「侵入家宅」「進入人類世界」,不得不逮你。
拿去報消防隊、動物防治所,碰到假日,人家收不收還是一個問題。
最後選擇,帶至荒郊野外,放生去也。
反正純看老鼠個人造化。
這是不是好事,很難說。
但,家中新裝冷氣處,總需正本清源,防杜可能出入口,又是亟待完成新任務一件。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Yvonne Lefebure1963年貝多芬op.110演奏影像
Yvonne Lefebure 1960年代的漢馬克拉維是最近聽過令人印象深刻的錄音之一。
感謝善心人士的貢獻,
現在同一時期的op.110演奏影像也出來了,好事者應會拿來跟她晚年的演奏錄音做次比較。
她是一位很有主見與想法的鋼琴家,而演奏也成功傳達出個人意志,與音色變換與控制的能力。
聽到法國鋼琴家的貝多芬,可能有部分樂友評價不高,爛的演出確實有。
但是,看完這份影像,再想想一件事:
把Lefebure冠上對「法派鋼琴」演奏的刻板想像,是否太過武斷?
第一、第二樂章
第三、第四樂章
感謝善心人士的貢獻,
現在同一時期的op.110演奏影像也出來了,好事者應會拿來跟她晚年的演奏錄音做次比較。
她是一位很有主見與想法的鋼琴家,而演奏也成功傳達出個人意志,與音色變換與控制的能力。
聽到法國鋼琴家的貝多芬,可能有部分樂友評價不高,爛的演出確實有。
但是,看完這份影像,再想想一件事:
把Lefebure冠上對「法派鋼琴」演奏的刻板想像,是否太過武斷?
第一、第二樂章
第三、第四樂章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Radu Lupu的演奏影像
好不容易,終於在youtube上頭出現Radu Lupu的演奏影像了。
個人非常欣賞Lupu在德奧曲目上的詮釋,既反映出他纖細敏感的音樂心靈世界,也相當講求音色之美。
其中,舒曼、葛利格鋼琴協奏曲是他不可錯過的代表錄音之一。
他跟Murray Perahia合作過孟德爾頌、莫札特,都還算蠻好找的錄音。
至於這份1974年現場演奏會的錄音,與Stephen Kovacevitch合作舒伯特,難得一見。
個人非常欣賞Lupu在德奧曲目上的詮釋,既反映出他纖細敏感的音樂心靈世界,也相當講求音色之美。
其中,舒曼、葛利格鋼琴協奏曲是他不可錯過的代表錄音之一。
他跟Murray Perahia合作過孟德爾頌、莫札特,都還算蠻好找的錄音。
至於這份1974年現場演奏會的錄音,與Stephen Kovacevitch合作舒伯特,難得一見。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安垂蒙的雙鋼琴錄音
Chostakovitch
Symphonie No.15 & Concertino pour 2 Pianos
Philippe Entremont & Laura Mikkola, Pianos
Cascavelle VEL3102‧CD‧新天新地
2006‧48:05
法國老牌鋼琴家安垂蒙(1934-)兼事指揮工作之餘,仍不忘展現寶刀未老的手上功夫。他和女鋼琴家米科拉於2006年1月在巴黎使用Fazioli琴演奏由蕭士塔高維契親自改編的雙鋼琴版《第十五號交響曲》、《雙鋼琴協奏曲》,錄音本身、鋼琴演繹均屬優質。尤其是錄音成功捕捉到Fazioli豐富多變的音響色彩,已為鋼琴家的演奏增添助力。
《第十五號交響曲》使用《威廉泰爾》主題、華格納的「命運」主導動機、與作曲家的「DSCH」縮寫,展現一番嚴肅的生命觀點,從第一樂章童年充滿生命的喜悅,到第二樂章參用「命運」主導動機及管弦部以十二音列手法的對位主題,展現命運的紛擾考驗,經第三樂章的過渡,到終曲慢板樂章快樂回憶再現,直至終極寧靜。安垂蒙提供穩定的低音聲部又能顧及樂曲靈巧而幽默的節奏,加強樂曲的說服力。第四樂章的終曲部分更進入另一番精神境界,值得讚賞!《雙鋼琴協奏曲》不僅有超技色彩,相當具有娛樂性,若說是現代版的莫札特,倒也不為過。
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台灣人物析論相關人事物的link[2008春]
國立編譯館吳鳳傳說分析 http://www.nict.gov.tw/tc/learning/b_3.php
日本後藤新平記念館 http://www.city.oshu.iwate.jp/shinpei/
後藤新平的鴉片謀略 http://www.adanstar.com/FF/174-757.html
中國官式的宣揚劉銘傳 http://mil.news.sina.com.cn/nz/jnlmc/index.shtml
林獻堂與近代台灣民主運動 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022.htm
林獻堂紀念文物展 http://www.mtvs.tcc.edu.tw/lin/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防空海報 http://jpimg.digital.archives.go.jp/kouseisai/category/poster/toukakansei.html
業餘醫者江文也 http://blog.xuite.net/shihjen1969/blog/15734126
林獻堂、劉吶鷗、李香蘭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coolchet&article_id=16848651
純純 http://blog.sina.com.tw/davide/article.php?pbgid=28994&entryid=574073
台北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http://ncm.culture.gov.tw/
錦西街蔣渭水紀念公園 http://blog.xuite.net/jerrylin6611/oldtimes/12154956
賴和紀念館 http://km.cca.gov.tw/laihe/
前台共人士談謝雪紅 http://www.xiachao.org.tw/?act=page&repno=588
雷震 http://archives.sinica.edu.tw/main/52/la/la.htm
殷海光故居 http://www.daan.gov.tw/service2/tour/civil01.asp?CH=12
國史館雷震 http://www.drnh.gov.tw/www/page/C/ray/index.htm
日本後藤新平記念館 http://www.city.oshu.iwate.jp/shinpei/
後藤新平的鴉片謀略 http://www.adanstar.com/FF/174-757.html
中國官式的宣揚劉銘傳 http://mil.news.sina.com.cn/nz/jnlmc/index.shtml
林獻堂與近代台灣民主運動 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022.htm
林獻堂紀念文物展 http://www.mtvs.tcc.edu.tw/lin/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防空海報 http://jpimg.digital.archives.go.jp/kouseisai/category/poster/toukakansei.html
業餘醫者江文也 http://blog.xuite.net/shihjen1969/blog/15734126
林獻堂、劉吶鷗、李香蘭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coolchet&article_id=16848651
純純 http://blog.sina.com.tw/davide/article.php?pbgid=28994&entryid=574073
台北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http://ncm.culture.gov.tw/
錦西街蔣渭水紀念公園 http://blog.xuite.net/jerrylin6611/oldtimes/12154956
賴和紀念館 http://km.cca.gov.tw/laihe/
前台共人士談謝雪紅 http://www.xiachao.org.tw/?act=page&repno=588
雷震 http://archives.sinica.edu.tw/main/52/la/la.htm
殷海光故居 http://www.daan.gov.tw/service2/tour/civil01.asp?CH=12
國史館雷震 http://www.drnh.gov.tw/www/page/C/ray/index.htm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12屆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初、二輪賽況線上收看
第一輪38位選手,可連至http://www.arims.org.il/competition2008/pages/english/media_archive.php?stage_id=3&competitor_id=17
依照姓名點選。演奏40-60分鐘曲目。
第二輪16位選手,可連至http://www.arims.org.il/competition2008/pages/english/media_archive.php?stage_id=4
方法同上。演奏50至60分鐘曲目。
第三輪需演奏室內樂曲及協奏曲一首。決賽演奏協奏曲一首。
一如往常,亞洲選手參賽不少,安寧也去玩了一遭。一些近年鋼琴比賽的老手也參加了,其中以台灣身分參賽的胡瀞云、范姜毅,由胡晉級決賽,最後和以色列選手共同獲得第二名(第一名從缺)。從近兩年在其他比賽線上收看她的演奏,她的成長相當穩健,這次表現的確相當好。在此鄭重致上祝賀之意。期望她能順利如受訪時所言,盡快在台灣展現所學成果。
[圖片來源:胡瀞云官網]她師大附中初中部畢業後,赴美留學。根據官網記載,她在茱利亞唸書期間,曾跟從Herbert Stessin and Oxana Yablonskaya習琴,並攻讀室內樂課程,並陸續參與Leon Fleisher, Richard Goode, Murray Perahia的大師班。近年並接受Seymour Bernstein,Sergei Babayan的私下指導。長年在New York WQXR主持節目的鋼琴家兼樂評人David Dubal,如是評析胡瀞云是一位兼具力量、詩意、色彩及技巧性的鋼琴家:"Ching-Yun Hu is a pianist of power, poetry, color and virtuosity…Don’t miss her!”2007年,胡瀞云贏得辛辛那提鋼琴比賽金牌,2007-08樂季將依照主辦單位合約在美國各地舉辦演奏會。
她已自錄CD一張發行,官網media區置放部分曲目可供試聽下載。
由於新聞報導中,一直沒有列出相關曲目,順道將胡靜云參賽曲目完整登載如下:
STAGE I - RECITAL
Leighton Fantasia Contruppuntistica, op. 24
Mozart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K. 576
Granados Spanish Dance: Oriental
Ligeti Etude no. 10 "Der Zauberlehrling," Book I
Chopin Etude in A minor, op. 10, no. 2
Scriabin Etude in C-sharp minor, op. 42, no. 5
Chopin Barcarolle, op. 60
STAGE II - RECITAL
Granados El Amore y la Muerte, from Goyeskas
Chopin Rondo in E-flat major, op. 16
Kopelman Everything is Foreseen and Free Will is Given
Ravel Ondine from Gaspard de la Nuit
Rachmaninov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op.36(1931)
STAGE III - SEMI-FINALS [A]
Dvorak Trio in E minor, op. 90 "Dumky"
STAGE III - SEMI-FINALS [B]
Beethoven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 15
FINALS
Prokofiev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本屆評審名單如下:評審團:Arie Vardi, Chairman
Peter Cossé, Thai Son Dang, Claude Frank, Yoheved Kaplinsky, Robert
Levin, Piotr Paleczny, Nikolai Petrov, Menahem Pressler, Uri Segal
Tamas Vasary, Jonathan Zak
二獎得主也需依照主辦單位規定,參與由其安排、主導的音樂會,雖然場次不比一獎多。衷心希望二獎得主也能分到因一獎從缺後而釋出的部分音樂會邀約,這會有助於這些得獎者的音樂事業有個穩健的起步。
依照姓名點選。演奏40-60分鐘曲目。
第二輪16位選手,可連至http://www.arims.org.il/competition2008/pages/english/media_archive.php?stage_id=4
方法同上。演奏50至60分鐘曲目。
第三輪需演奏室內樂曲及協奏曲一首。決賽演奏協奏曲一首。
一如往常,亞洲選手參賽不少,安寧也去玩了一遭。一些近年鋼琴比賽的老手也參加了,其中以台灣身分參賽的胡瀞云、范姜毅,由胡晉級決賽,最後和以色列選手共同獲得第二名(第一名從缺)。從近兩年在其他比賽線上收看她的演奏,她的成長相當穩健,這次表現的確相當好。在此鄭重致上祝賀之意。期望她能順利如受訪時所言,盡快在台灣展現所學成果。
[圖片來源:胡瀞云官網]她師大附中初中部畢業後,赴美留學。根據官網記載,她在茱利亞唸書期間,曾跟從Herbert Stessin and Oxana Yablonskaya習琴,並攻讀室內樂課程,並陸續參與Leon Fleisher, Richard Goode, Murray Perahia的大師班。近年並接受Seymour Bernstein,Sergei Babayan的私下指導。長年在New York WQXR主持節目的鋼琴家兼樂評人David Dubal,如是評析胡瀞云是一位兼具力量、詩意、色彩及技巧性的鋼琴家:"Ching-Yun Hu is a pianist of power, poetry, color and virtuosity…Don’t miss her!”2007年,胡瀞云贏得辛辛那提鋼琴比賽金牌,2007-08樂季將依照主辦單位合約在美國各地舉辦演奏會。
她已自錄CD一張發行,官網media區置放部分曲目可供試聽下載。
由於新聞報導中,一直沒有列出相關曲目,順道將胡靜云參賽曲目完整登載如下:
STAGE I - RECITAL
Leighton Fantasia Contruppuntistica, op. 24
Mozart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K. 576
Granados Spanish Dance: Oriental
Ligeti Etude no. 10 "Der Zauberlehrling," Book I
Chopin Etude in A minor, op. 10, no. 2
Scriabin Etude in C-sharp minor, op. 42, no. 5
Chopin Barcarolle, op. 60
STAGE II - RECITAL
Granados El Amore y la Muerte, from Goyeskas
Chopin Rondo in E-flat major, op. 16
Kopelman Everything is Foreseen and Free Will is Given
Ravel Ondine from Gaspard de la Nuit
Rachmaninov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op.36(1931)
STAGE III - SEMI-FINALS [A]
Dvorak Trio in E minor, op. 90 "Dumky"
STAGE III - SEMI-FINALS [B]
Beethoven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 15
FINALS
Prokofiev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本屆評審名單如下:評審團:Arie Vardi, Chairman
Peter Cossé, Thai Son Dang, Claude Frank, Yoheved Kaplinsky, Robert
Levin, Piotr Paleczny, Nikolai Petrov, Menahem Pressler, Uri Segal
Tamas Vasary, Jonathan Zak
二獎得主也需依照主辦單位規定,參與由其安排、主導的音樂會,雖然場次不比一獎多。衷心希望二獎得主也能分到因一獎從缺後而釋出的部分音樂會邀約,這會有助於這些得獎者的音樂事業有個穩健的起步。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臺灣定位新論》
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臺灣定位新論》,台北:黎明文化,2008。
頁數:212。
有關1970年代中日恢復國交及其大背景,可參本部落格前文。本書是林教授在《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後,嘗試將其有關中日和約與臺灣國際法定位的相關時論文章,予以系統整編後的文章結集。為求便於一般讀者理解,其寫作策略已較其專業論文淺近平易。熟悉林教授近年關注主題者,應相當清楚她對中日和約在臺灣史上所具備的重要性,及其在作為現代「中華民國」法理有效統治,與主權行使範圍的確立,是力主學界與社會大眾應多予應有之關注。因此,她不認為臺灣主權是屬於「不可談」或現階段「宜避談」;她也不認為跳脫國際法既有對國家主權認定標準,就可爭取更多的外交承認。因此,她認為從中日和約的國際法地位出發,去談中華民國的主權定位是較為可行的,這一部分自與戴天昭教授的大著《臺灣國際政治史》有所對話。至於在具體策略上,作者似乎較為認同以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之名爭取返回聯合國。學者關心世變之意,亦已透露在其字裡行間。
本書標題中的「獵巫」、「叫魂」,代表人們既存的社會禁忌與社會恐懼,以孤苦的女性或社會流動的邊緣人為犧牲品。談論臺灣的主權之同時,也必須正視臺灣歷史的過去及歷史記憶,充滿了多民族、多文化的一面,實不應予以刻意壓抑或漠視,否則將妨礙我們自己對於真相的理解,難以掃除因不瞭解而產生的恐懼。而近代台灣史臺人身分的變動,就應從馬關條約為開端,它使臺灣人在國際法上從「中國人」轉變為「日本人」;商人赴日本與中國貿易的性質也有所轉變,進入日本勢力範圍的福州及日本本土為「國內貿易」,到香港成為「國際貿易」,要領日本護照方得以行走。而二次大戰結束後,海外華商的國籍地位尚屬未定,直到中日和約簽訂後,才再度從「日本國國民」轉換為「中華民國國民」。中華民國--臺灣的身分及國家認同的公約數,自可就此展開。
基本上,林教授的論點,多植基在事實面的認定,如強調隨條約而生的「國籍轉換」帶出的事實管轄權,使台澎金馬領域已經明確成為一塊「中華民國」所領有並行使主權的國家。而戴天昭的論著,則是列舉國際法及條約法理上的依據,指出「台灣地位未定論」,以及台灣尚非一個為國際所認定的國家。雙方的對話雖均以條約為交集,但分歧之處仍未能有一明確的解決。也許,這一問題的解決,仍待國際局勢的演變以及人民的認同意識而定吧?但,這不意謂我們得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事實上這正是我們要瞭解問題的最好時機。
比較有意思的篇章應是在討論琉球在東亞貿易圈的地位一文,探討東亞經貿形式一直是林教授的專長。琉球一度是日本、東南亞、朝鮮與中國貿易的重要中介,也因此在中國的朝貢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那霸的昔日風華可見附圖,而台大圖書館特藏的《歷代寶案》亦為琉球經貿外交文書的具體實證。在18世紀中日絲銀貿易的中轉站中,琉球跟臺灣都是其中之一,這也是鄭氏父子所從事的轉口經貿活動。但從18世紀以後,眾多新興中轉地出現;加以日本內需白銀日增,銀產漸少,導致中日絲銀貿易式微,在1775年前後完全消失,對琉球的經濟造成影響。而政治上,九州薩摩和琉球間的關係加強,使琉球增加對江戶幕府的朝貢次數,琉球雖大量引進中國文化以建構自我,但受日本箝制日深。1872年,日本攝置琉球藩,歸外務省管轄;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日本勒令琉球停止對中國朝貢。1875年後,日本將琉球事務轉歸為內務省處理,1879年將之納入日本版圖。因此,從近代東亞歷史看,琉球王國實為夾在日本與中國夾縫之間的小國,力圖依靠其經貿地位求生,和中國、日本都存在朝貢關係,力圖透過靈活的政經手腕,以維持國家尊嚴。各陣營對此或有不同解讀與啟示,就看讀者怎麼想了。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巴倫波因談貝多芬—大師班錄影
本文原載於《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期17,2008年1月,頁124。
Title: Barenboim on Beethoven Masterclass
Director: Allan Miller
Characters: David Kadouch, Saleem Abboud Ashkar, 郎朗, Shai Wosner, Alessio Bax, Jonathan Biss, Daniel Barenboim
Running time: 328 mins
Disk: 2DVDs
巴倫波因以鋼琴神童之姿出道,近年在指揮及推動以巴以音樂交流進行溝通和解上,均有其出色表現。2006年間,他在歐洲、美國、日本主要電台的聯合製作下,指導六名鋼琴新銳演奏貝多芬奏鳴曲,並拍攝大師班教學紀錄片,值得關注鋼琴教學的教育工作者及愛樂者注意蒐藏。附錄內容的製作相當用心,除介紹貝多芬音樂生平及重要事跡外,也簡述鋼琴製作史,有一定教育性價值。
這六名新銳就經歷看均非泛泛之輩,選擇上也帶有幾許政治正確意味,也一併巧妙烘托出巴倫波因的大師地位。這六人是法國籍的David Kadouch(1985-,2005年國際貝多芬鋼琴大賽三獎,已在Naxos發《皇帝》協奏曲)、以色列籍巴勒斯坦裔的Saleem Abboud Ashkar(1975-,曾在漢諾威音樂院與Arie Vardi學習)、中國籍的郎朗(1982-,DG合約)、以色列籍的Shai Wosner(1976-,2005年Avery Fisher獎得主)、義大利籍的Alessio Bax(1977-,2000年里茲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已獲華納合約)、美國籍的Jonathan Biss(1980-,入選BBC青年音樂家培養計畫),半數獲得EMI發行唱片,也考驗唱片公司挑選新人的眼光。
觀眾會在影片中看見新銳自述何以從事演奏,演奏實況、巴倫波因的指導、觀眾提問,最後附錄巴倫波因演奏同樣的樂段影片。取鏡攝影成功精確捕捉到演出者的手部、身體及面部動作,對愛樂者的觀察相當有幫助。在英語表達上,巴倫波因在指導過程中以貼心、不失長輩風範的方式提出他對音樂的見解,要求新秀從整體架構面「構思」以免見樹不見林,確實掌握音樂的重點、發聲的藝術、有方向感的演奏、重視休止符營造氣氛的功用、細節上不能以快忽略了應該表現的音符。但在課後的聚餐,觀眾又看到他們能「哥兒們」的吃中國菜,展現兄弟般的情誼。
六位新秀大多選擇與自身年齡相近的中期鋼琴奏鳴曲來接受指導,只有雙B(Bax、Biss)挑選了深具內省風格的第29及30號奏鳴曲。他們的演奏基本上相當流暢,也不乏個人化的處理。如Kadouch在《第16號鋼琴奏鳴曲》有其輕巧面的處理,面對巴倫波因的提問,敢於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展現新新人類的自信感。最年輕的郎朗面對鏡頭儘管是秀味十足,在《熱情》的課程中仍展現個人悟性及靈活反應,讓人理解他何以深獲長輩青睞。Wosner和巴倫波因為了一段音樂琢磨多時的耐性,也令人對藝術追求完美留下印象。Biss的演奏手形與虛心求教的作風,也讓觀者印象深刻。
巴倫波因回答觀眾提問時表示,音樂是在追尋各種可能性的過程,隨時處於變動的狀態,因此,拓廣自己對音樂家所寫各種曲目的理解是相當必要的。演奏家千萬不能陷入只瞭解某類曲目的窠臼中,這種經驗之談,確實是值得所有習樂者,以及愛樂者所應深切省思的!
ps.在youtube上頭可看到Barenboim對Bax談Hammerklavier的段落。
至於Jonathan Biss的演奏,有EMI為他拍舒曼專輯的宣傳影片
Title: Barenboim on Beethoven Masterclass
Director: Allan Miller
Characters: David Kadouch, Saleem Abboud Ashkar, 郎朗, Shai Wosner, Alessio Bax, Jonathan Biss, Daniel Barenboim
Running time: 328 mins
Disk: 2DVDs
巴倫波因以鋼琴神童之姿出道,近年在指揮及推動以巴以音樂交流進行溝通和解上,均有其出色表現。2006年間,他在歐洲、美國、日本主要電台的聯合製作下,指導六名鋼琴新銳演奏貝多芬奏鳴曲,並拍攝大師班教學紀錄片,值得關注鋼琴教學的教育工作者及愛樂者注意蒐藏。附錄內容的製作相當用心,除介紹貝多芬音樂生平及重要事跡外,也簡述鋼琴製作史,有一定教育性價值。
這六名新銳就經歷看均非泛泛之輩,選擇上也帶有幾許政治正確意味,也一併巧妙烘托出巴倫波因的大師地位。這六人是法國籍的David Kadouch(1985-,2005年國際貝多芬鋼琴大賽三獎,已在Naxos發《皇帝》協奏曲)、以色列籍巴勒斯坦裔的Saleem Abboud Ashkar(1975-,曾在漢諾威音樂院與Arie Vardi學習)、中國籍的郎朗(1982-,DG合約)、以色列籍的Shai Wosner(1976-,2005年Avery Fisher獎得主)、義大利籍的Alessio Bax(1977-,2000年里茲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已獲華納合約)、美國籍的Jonathan Biss(1980-,入選BBC青年音樂家培養計畫),半數獲得EMI發行唱片,也考驗唱片公司挑選新人的眼光。
觀眾會在影片中看見新銳自述何以從事演奏,演奏實況、巴倫波因的指導、觀眾提問,最後附錄巴倫波因演奏同樣的樂段影片。取鏡攝影成功精確捕捉到演出者的手部、身體及面部動作,對愛樂者的觀察相當有幫助。在英語表達上,巴倫波因在指導過程中以貼心、不失長輩風範的方式提出他對音樂的見解,要求新秀從整體架構面「構思」以免見樹不見林,確實掌握音樂的重點、發聲的藝術、有方向感的演奏、重視休止符營造氣氛的功用、細節上不能以快忽略了應該表現的音符。但在課後的聚餐,觀眾又看到他們能「哥兒們」的吃中國菜,展現兄弟般的情誼。
六位新秀大多選擇與自身年齡相近的中期鋼琴奏鳴曲來接受指導,只有雙B(Bax、Biss)挑選了深具內省風格的第29及30號奏鳴曲。他們的演奏基本上相當流暢,也不乏個人化的處理。如Kadouch在《第16號鋼琴奏鳴曲》有其輕巧面的處理,面對巴倫波因的提問,敢於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展現新新人類的自信感。最年輕的郎朗面對鏡頭儘管是秀味十足,在《熱情》的課程中仍展現個人悟性及靈活反應,讓人理解他何以深獲長輩青睞。Wosner和巴倫波因為了一段音樂琢磨多時的耐性,也令人對藝術追求完美留下印象。Biss的演奏手形與虛心求教的作風,也讓觀者印象深刻。
巴倫波因回答觀眾提問時表示,音樂是在追尋各種可能性的過程,隨時處於變動的狀態,因此,拓廣自己對音樂家所寫各種曲目的理解是相當必要的。演奏家千萬不能陷入只瞭解某類曲目的窠臼中,這種經驗之談,確實是值得所有習樂者,以及愛樂者所應深切省思的!
ps.在youtube上頭可看到Barenboim對Bax談Hammerklavier的段落。
至於Jonathan Biss的演奏,有EMI為他拍舒曼專輯的宣傳影片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來自星星與月亮的消息
書名:《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
作者:江勇振
出版訊息:台北:聯經,2007,474頁。
由於胡適在近代中國的重要地位,從學術、到生平大事、交友網絡、政治思想、時評、情感糾葛等角度出發書寫胡適傳記、論文,由此衍生的「胡學」,可說是個別人物研究中相當顯著的部分。任教於美國德堡大學歷史系(University of De Pauw)的江勇振(Yung-chen Chiang)教授,就在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新檔案資料為基礎,以學科綜合的視野(中國史、美國華人史、社會史、婦女史)下筆,不僅為胡適,也為這些女性,有了更豐富的生命傳記。
近年男性學者們陸續考掘胡適vs.曹誠英,胡適vs.韋蓮司,胡適vs. 羅慰慈,胡適vs.哈特曼的情緣,多認為胡適在恪守承諾娶了江冬秀,成為傳統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多以「同情理解」的心理包容其精神出軌,情緣之產生及其結束,仍證明胡適是會為珍視自我羽毛而犧牲私情的男性。作者則另闢新論,指出三顆月亮:江、曹、韋,誰是他的最愛?而更特別的是胡適駐美期間所出現的婚外情—「星星」,所具有的種族、年齡、社經地位的差異,與他不必提出承諾,也不會有糾葛有關。而這些星星、月亮們,又是如何看待感情中的愛恨嗔癡,及她們眼中的「太陽」及其感情/男女地位觀?
由於胡適的名聲太著,是一個「最對外公開,卻又是最嚴守個人隱私的人」,是自傳資料最豐富的人,卻也在生前有意識地審查修剪、隱藏自己的私密。甚且故意耍聰明,設下迷障,既可誤導,又能順道考驗日後的研究者是否能有所突破。圍繞在他身邊的女性們也深知此點,在公布資料前多有意識地進行「審查」。本書的撰寫,其實在某種角度上,也是胡適及其愛人們和研究者之間的競賽對決。而若非1949年前後共軍逼近北京城下,迫使胡適倉皇離開北京而未及帶走大批信件,文稿及部分日記,晚年無法再行刪減內容;而若非大環境改變,檔案資料逐步公開,後人要想一睹其情感世界,就會難上加難了。換言之,沒有這些月亮、星星們捎出的訊息,太陽是很「吝嗇」於展現在自戀之外的其他人格面向的。
作者以為:胡適雖然愛調情傳意flirt,但還不算是一個會憑藉自己的名聲與地位,見獵心喜,或來者不拒的「掠食者」(predator)。(江著,頁6)而胡適在學術、藝文界聲望如日中天時,也就此開始與女性關係的多元發展,和曹誠英的一段情就是這時間的高峰。而1930年代末期,是胡適國際聲望的高峰,有社經地位的本錢,也敢於進行「獵星」,在下意識中也是一種對白人男性種族優越的反擊。在三顆月亮中,妻子江冬秀在信件中展示她的愛及寬容,以及在直覺中的憨直和果斷。現存信件量最多的韋蓮司,在早年有其特立獨行的個性;在戀人階段,則夾雜景仰、激情、相思、哀怨與煎熬;成為忘年之交後的體貼與關懷。曹誠英的敢愛敢恨,對感情的付出與要求,清晰呈現在少數信件中,也是中國「新女性」的縮影。其他中國女學生對胡適的崇拜心理,也使得他的桃花緣不斷,但他也會被過快的進展所驚嚇而退縮,偶爾再予挑逗,終使之流為一場「單相思」。在單戀胡適的女性中,友人朱經農的妹妹朱毅農愛不成而精神分裂,可能是作者稱為可能是最悲慘的。(江著,頁205-6)徐芳在胡適1937年赴美之後,也死心另嫁他人,直到二十一世紀,她與胡適的一段往事才見諸公眾。
[圖片來源:胡適紀念館。江冬秀與子女合照。]作者對江冬秀的描述相對前人而言,已較為持平。他支持唐德剛的說法,認為江冬秀是胡適的內助,是胡自己也很清楚的。他指出,在胡適決定遵守母親定下的婚約時,他自己也確認自己的「擇偶之道」。胡承認夫妻要在知識唱和,已比登天還難;此種缺憾可透過友朋補足。也因此,他儘管和妻子存有無可跨越的鴻溝,在學術、思想、人生、感情的體認上都有差距,卻也對妻子付出情、愛與感激。儘管夫妻間在1920年代中期夏夜藉酒消愁,兩人感情因女兒之死達到谷底,他對妻子的熱情也隨時間消逝,但仍有惦念、恩愛之情,夫妻倆就這般爭爭吵吵地過了一輩子。而胡適既然從友朋間得到知識上的滿足,從情人身上獲得知識的渴望便相對減低,更在意於從情人身上獲得慰藉。而江冬秀經過胡適的刻意教導後,即便寫信無法完全免於白字,卻也能寫出一番素樸的白話文。
個人以為,展露作者跨領域研究的案例,當以韋蓮司(Edith Clifford Williams, 1885-1971)最具代表性。韋蓮司出生於富裕之家,曾是一個有前途的前衛藝術畫家,有事業野心、不修邊幅,在外以男性化的Clifford William活動,與堅守維多莉亞教養的母親關係緊張。但也是傳統女性顧家意識仍未完全消失,讓她在關係親密的父親過世後,回家承擔起照顧病姐、陪伴母親的重責,在兩難中決定犧牲自己的藝術事業,也是世紀初美國新女性的困境縮影。正因為這一層決定,讓她起初與胡適認識時是處於優勢美國畫家vs.弱勢外國留學生(排華法案禁止結親,社會的種族優越感)、藝術與關切女性問題的啟發者,甚且是姐姐般角色,胡儘管愛慕韋,卻難有超乎社經地位的決定。
但是到了1930年代時,韋蓮司面對胡適,社會、經濟、知識地位的優勢均已不再,又成為世人眼中的「老處女」,主客易位。但當兩人關係不同後,在胡適與韋蓮司的信中仍不輕易流露他的真情,決絕程度「彷彿一切從未發生過」。這種心理頗令人感到費解。胡適對女性之故作衿持並不新鮮,但無情面卻少為人所提及,最甚者是「有新人忘舊人」,坐視新人對舊人之示威。這可能是以往研究「胡學」者最意想不到之處?
作者試圖解答胡韋之間的關係為:對胡適而言,韋蓮司是個需要付出很多「相思債」的情人,在身邊女性垂手可得,又出現新歡之際,何需費心維持?在胡適身邊的「知己」多以男性為中心時,這些女性終究只是過客,能成為他的「知交」者更屬不易。當韋蓮司深愛胡適後,再也無法不將跟他求婚的男性和胡適相比較,在無法脫離此一標準後,韋蓮司在情感上的要求便不只是一個家庭、過平淡的生活而已。
韋蓮司如此表白個人觀點:「當一個人老的時候,很自然而且光營正大的,會希望去尋找氣味相投的關係(companionship)—越是老,越是飢渴地需要這種志趣相投的關係,比身體的需要來得更飢渴。」她不要這樣的婚姻:「跟一個沒有蓬勃之氣、沒有想像力的人生活在一起也許可以過得很安穩。然而,可能會有那麼一天,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對他,已經厭惡到了不可能繼續服侍他的地步,這是我所害怕的。」(Williams to Hu, Nov.28, 1937)(江著,頁319)
但在表白之後,韋蓮司也明知胡適不可能離婚。最後,她拒絕一位鰥夫的求婚,以胡適的「知交」為最終定位。
韋蓮司既是「知胡適者」,也是「愛惜胡適者」,她為胡適形象的維護也不遺餘力,這就是她希望有人研究胡適,願意提供資料給台北的胡適紀念館;卻又提供刪節後的「副本」,甚至想抽換信件內容的原因。因此,胡學中不僅胡適個人自我進行對隱私的「審查」,熟知他的女性友人,不管是韋蓮司,還是後來的羅慰慈也參與了這一過程。
作者以為,過去研究胡適者,多是一種男性的目光(male gaze)的反映,假定女性在情慾地位中的被動、不自覺,男性成為主體及鑑賞者,女性是鑑賞品、對象景物。而作者要如何在寫作上有所自覺,不把女性當成被把玩的對象,是相當重要的。而在這種目光下,女性的個性就會流於平板,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他的寫住,正是要破除這樣的窠臼。沒有這些女性的情感掙扎,才構成這份情感世界中最動人的篇章,進而展露了胡適的另一層自我。而當研究者突破胡適所設下的文字迷障,讓故事主角展露他頑童式的「被抓到」的表情時,可能才是雙方腦力激盪結果的新階段吧?筆者以為,本書可為有興趣於敘說個別人物故事者,作為一個不管是在研究方法、觀點及史料考證上,均有特出之處的案頭參考之作。
末記:筆者讀完本書後以為,胡適應該慶幸,生活在一個傳播媒體對名人私欲的窺探尚未到達極致的時代。否則以胡適如此勤於「招蜂引蝶」,若是碰到對方向媒體爆料,再設局存證,包管會成為小報的頭版標題「名校校長爆婚外情」,遭到道學者的口誅筆伐。胡適要想再如何「珍惜羽毛」,要想全身而退,恐怕也會是難上加難。
作者:江勇振
出版訊息:台北:聯經,2007,474頁。
由於胡適在近代中國的重要地位,從學術、到生平大事、交友網絡、政治思想、時評、情感糾葛等角度出發書寫胡適傳記、論文,由此衍生的「胡學」,可說是個別人物研究中相當顯著的部分。任教於美國德堡大學歷史系(University of De Pauw)的江勇振(Yung-chen Chiang)教授,就在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新檔案資料為基礎,以學科綜合的視野(中國史、美國華人史、社會史、婦女史)下筆,不僅為胡適,也為這些女性,有了更豐富的生命傳記。
近年男性學者們陸續考掘胡適vs.曹誠英,胡適vs.韋蓮司,胡適vs. 羅慰慈,胡適vs.哈特曼的情緣,多認為胡適在恪守承諾娶了江冬秀,成為傳統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多以「同情理解」的心理包容其精神出軌,情緣之產生及其結束,仍證明胡適是會為珍視自我羽毛而犧牲私情的男性。作者則另闢新論,指出三顆月亮:江、曹、韋,誰是他的最愛?而更特別的是胡適駐美期間所出現的婚外情—「星星」,所具有的種族、年齡、社經地位的差異,與他不必提出承諾,也不會有糾葛有關。而這些星星、月亮們,又是如何看待感情中的愛恨嗔癡,及她們眼中的「太陽」及其感情/男女地位觀?
由於胡適的名聲太著,是一個「最對外公開,卻又是最嚴守個人隱私的人」,是自傳資料最豐富的人,卻也在生前有意識地審查修剪、隱藏自己的私密。甚且故意耍聰明,設下迷障,既可誤導,又能順道考驗日後的研究者是否能有所突破。圍繞在他身邊的女性們也深知此點,在公布資料前多有意識地進行「審查」。本書的撰寫,其實在某種角度上,也是胡適及其愛人們和研究者之間的競賽對決。而若非1949年前後共軍逼近北京城下,迫使胡適倉皇離開北京而未及帶走大批信件,文稿及部分日記,晚年無法再行刪減內容;而若非大環境改變,檔案資料逐步公開,後人要想一睹其情感世界,就會難上加難了。換言之,沒有這些月亮、星星們捎出的訊息,太陽是很「吝嗇」於展現在自戀之外的其他人格面向的。
作者以為:胡適雖然愛調情傳意flirt,但還不算是一個會憑藉自己的名聲與地位,見獵心喜,或來者不拒的「掠食者」(predator)。(江著,頁6)而胡適在學術、藝文界聲望如日中天時,也就此開始與女性關係的多元發展,和曹誠英的一段情就是這時間的高峰。而1930年代末期,是胡適國際聲望的高峰,有社經地位的本錢,也敢於進行「獵星」,在下意識中也是一種對白人男性種族優越的反擊。在三顆月亮中,妻子江冬秀在信件中展示她的愛及寬容,以及在直覺中的憨直和果斷。現存信件量最多的韋蓮司,在早年有其特立獨行的個性;在戀人階段,則夾雜景仰、激情、相思、哀怨與煎熬;成為忘年之交後的體貼與關懷。曹誠英的敢愛敢恨,對感情的付出與要求,清晰呈現在少數信件中,也是中國「新女性」的縮影。其他中國女學生對胡適的崇拜心理,也使得他的桃花緣不斷,但他也會被過快的進展所驚嚇而退縮,偶爾再予挑逗,終使之流為一場「單相思」。在單戀胡適的女性中,友人朱經農的妹妹朱毅農愛不成而精神分裂,可能是作者稱為可能是最悲慘的。(江著,頁205-6)徐芳在胡適1937年赴美之後,也死心另嫁他人,直到二十一世紀,她與胡適的一段往事才見諸公眾。
[圖片來源:胡適紀念館。江冬秀與子女合照。]作者對江冬秀的描述相對前人而言,已較為持平。他支持唐德剛的說法,認為江冬秀是胡適的內助,是胡自己也很清楚的。他指出,在胡適決定遵守母親定下的婚約時,他自己也確認自己的「擇偶之道」。胡承認夫妻要在知識唱和,已比登天還難;此種缺憾可透過友朋補足。也因此,他儘管和妻子存有無可跨越的鴻溝,在學術、思想、人生、感情的體認上都有差距,卻也對妻子付出情、愛與感激。儘管夫妻間在1920年代中期夏夜藉酒消愁,兩人感情因女兒之死達到谷底,他對妻子的熱情也隨時間消逝,但仍有惦念、恩愛之情,夫妻倆就這般爭爭吵吵地過了一輩子。而胡適既然從友朋間得到知識上的滿足,從情人身上獲得知識的渴望便相對減低,更在意於從情人身上獲得慰藉。而江冬秀經過胡適的刻意教導後,即便寫信無法完全免於白字,卻也能寫出一番素樸的白話文。
個人以為,展露作者跨領域研究的案例,當以韋蓮司(Edith Clifford Williams, 1885-1971)最具代表性。韋蓮司出生於富裕之家,曾是一個有前途的前衛藝術畫家,有事業野心、不修邊幅,在外以男性化的Clifford William活動,與堅守維多莉亞教養的母親關係緊張。但也是傳統女性顧家意識仍未完全消失,讓她在關係親密的父親過世後,回家承擔起照顧病姐、陪伴母親的重責,在兩難中決定犧牲自己的藝術事業,也是世紀初美國新女性的困境縮影。正因為這一層決定,讓她起初與胡適認識時是處於優勢美國畫家vs.弱勢外國留學生(排華法案禁止結親,社會的種族優越感)、藝術與關切女性問題的啟發者,甚且是姐姐般角色,胡儘管愛慕韋,卻難有超乎社經地位的決定。
但是到了1930年代時,韋蓮司面對胡適,社會、經濟、知識地位的優勢均已不再,又成為世人眼中的「老處女」,主客易位。但當兩人關係不同後,在胡適與韋蓮司的信中仍不輕易流露他的真情,決絕程度「彷彿一切從未發生過」。這種心理頗令人感到費解。胡適對女性之故作衿持並不新鮮,但無情面卻少為人所提及,最甚者是「有新人忘舊人」,坐視新人對舊人之示威。這可能是以往研究「胡學」者最意想不到之處?
作者試圖解答胡韋之間的關係為:對胡適而言,韋蓮司是個需要付出很多「相思債」的情人,在身邊女性垂手可得,又出現新歡之際,何需費心維持?在胡適身邊的「知己」多以男性為中心時,這些女性終究只是過客,能成為他的「知交」者更屬不易。當韋蓮司深愛胡適後,再也無法不將跟他求婚的男性和胡適相比較,在無法脫離此一標準後,韋蓮司在情感上的要求便不只是一個家庭、過平淡的生活而已。
韋蓮司如此表白個人觀點:「當一個人老的時候,很自然而且光營正大的,會希望去尋找氣味相投的關係(companionship)—越是老,越是飢渴地需要這種志趣相投的關係,比身體的需要來得更飢渴。」她不要這樣的婚姻:「跟一個沒有蓬勃之氣、沒有想像力的人生活在一起也許可以過得很安穩。然而,可能會有那麼一天,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對他,已經厭惡到了不可能繼續服侍他的地步,這是我所害怕的。」(Williams to Hu, Nov.28, 1937)(江著,頁319)
但在表白之後,韋蓮司也明知胡適不可能離婚。最後,她拒絕一位鰥夫的求婚,以胡適的「知交」為最終定位。
韋蓮司既是「知胡適者」,也是「愛惜胡適者」,她為胡適形象的維護也不遺餘力,這就是她希望有人研究胡適,願意提供資料給台北的胡適紀念館;卻又提供刪節後的「副本」,甚至想抽換信件內容的原因。因此,胡學中不僅胡適個人自我進行對隱私的「審查」,熟知他的女性友人,不管是韋蓮司,還是後來的羅慰慈也參與了這一過程。
作者以為,過去研究胡適者,多是一種男性的目光(male gaze)的反映,假定女性在情慾地位中的被動、不自覺,男性成為主體及鑑賞者,女性是鑑賞品、對象景物。而作者要如何在寫作上有所自覺,不把女性當成被把玩的對象,是相當重要的。而在這種目光下,女性的個性就會流於平板,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他的寫住,正是要破除這樣的窠臼。沒有這些女性的情感掙扎,才構成這份情感世界中最動人的篇章,進而展露了胡適的另一層自我。而當研究者突破胡適所設下的文字迷障,讓故事主角展露他頑童式的「被抓到」的表情時,可能才是雙方腦力激盪結果的新階段吧?筆者以為,本書可為有興趣於敘說個別人物故事者,作為一個不管是在研究方法、觀點及史料考證上,均有特出之處的案頭參考之作。
末記:筆者讀完本書後以為,胡適應該慶幸,生活在一個傳播媒體對名人私欲的窺探尚未到達極致的時代。否則以胡適如此勤於「招蜂引蝶」,若是碰到對方向媒體爆料,再設局存證,包管會成為小報的頭版標題「名校校長爆婚外情」,遭到道學者的口誅筆伐。胡適要想再如何「珍惜羽毛」,要想全身而退,恐怕也會是難上加難。
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荒島音樂:德國的選擇
書名:彼得‧魯齊卡,朱甫曉翻譯,《荒島音樂:德國的選擇》,北京:三聯書店,2007。
全書181頁。
定價RMB17.00。[Peter Ruzicka, Musik für die Insel]
此書可在販賣中國大陸簡體字書籍購得,博客來網路亦有販售。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劇院經理、音樂作家魯齊卡,設計問卷請德國文藝界名人填寫,包括「最希望帶到荒島上欣賞的一張(或一套)唱片」問題。本書就是66位人士的作答總匯。有人言簡意賅,有人申述其思路轉折後的揀選結果,有人歷數對他生命中某一時刻最具意義與紀念性的錄音,各有不同。最簡單者可以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代表:帶自己所寫的《光之星期二》Dienstag aus Licht「OKTOPHONIE是最充滿神秘感的空間音樂」。許萊亞Peter Schreier就坦承挑選一部作品是很困難的,他刻意不揀選巴哈音樂,選了室內樂曲—舒伯特《絃樂五重奏》D.956,這也是66位人士的首選。法絲賓德Brigette Fassbender則以歡樂氣氛為由,選擇小克萊巴1992年的新年音樂會錄音,應是一出人意外的選擇。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是最多人選擇的鋼琴曲目,而選擇的版本很巧合地均指向1981年的顧爾德Glenn Gould錄音。Glenn Gould因此壓過以舒曼和史克里亞賓演奏而入選的霍羅維茲Horowitz,成為入選第一名的鋼琴獨奏者。
小小歸納統計一番後發現,66人的選擇口味有某部分的集中,也有相當的分散。大部分人選擇範圍仍集中在古典、浪漫、印象至新古典時期的德奧音樂,法國音樂只有Ravel的《加斯巴之夜》入選,或許展現了一定程度的音樂品味差異;也有五分之一左右者選擇了二十世紀的當代音樂及流行樂,展現尋找代表性新聲音的態勢。作曲家獲選最多的是舒伯特,曲目包括《絃樂五重奏》、《第八號交響曲》、《第九號交響曲》、《鋼琴三重奏》、《美麗的磨坊少女》。次選貝多芬,以中後期作品《小提琴協奏曲》、《絃樂四重奏》op.131、《鋼琴小曲》op.126平分秋色。莫札特則以三齣歌劇《費加洛婚禮》、《唐喬凡尼》、《情人學校》,以及《第23號鋼琴協奏曲》、《六首晚期交響曲》、《安魂曲》入選,均為其藝境成熟時期之作。在超過4次入選的作曲家中,最特殊的應是華格納,他以單一曲目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入選,入選錄音佛特萬格勒Wilhelm Fürtwängler、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貝姆Karl Böhm三種版本。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與後人向《賦格的藝術》註解致敬新作同樣入選,應是一項很特殊的經驗。
指揮首選的佛特萬格勒,被選最多的不是他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而是與女高音Flagstad演出的《崔斯坦伊索德》。指揮次選的卡拉揚均以其指揮歌劇而入選,分別包括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理查‧史特勞斯的《亞麗安德妮在納克索斯島》Ariadne auf Naxos、莫札特《情人學校》Cosi fan Tutti入選。選擇最多的室內樂演奏者則為卡薩爾斯Casals,他參與了舒伯特《絃樂五重奏》、海頓《鋼琴三重奏》及舒伯特《鋼琴三重奏》(後兩者為提博Jacques Thibaud與柯爾托Alfred Cortot的合作)。在這些選擇中,一般熟知的「名家」「大師」「經典錄音」還是因著一些共識標準而存在著。
閱讀這本書,自始至終應明瞭,這是德奧文化背景下的品味,不必然能放諸四海皆準,一體適用於其他發佈文章各地。如果是新手,對於所謂的「經典」為何,是可以好好體認理解一番的。對於好奇心強的老手們,從品味「經典」之外,進而探索有代表性的新聲音,應當也是一項不可錯過的任務。我們也可好奇一問,在1980、90年代唱片雜誌所推選的「荒島錄音」之後,現在本地的音樂產業工作者又會選擇什麼曲目作為「荒島錄音」,而和以前的選擇有何異同?應是個令人倍感好奇的問題。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五個展覽會之畫的鋼琴版演出印象
正值中國陰曆年的春節假期,祝大家鼠年快樂! 列表的五個版本清一色都是俄羅斯出身的鋼琴家,應該說這是他們的壓箱寶嗎?
Horowitz, S.Richter的現場演出,都是難得再現的經驗,將全場氣氛帶著走,極富個人魅力。
Yudina也很有個人特色,與閃電火花、或高感染力的演出相比,她就不在意於音色雕琢。可是她所見的鄉村景觀,絕對是泥土味十足的感受。
Vladimir Sultanov就是一個緩慢的參觀者,有幾分小資情調,強調腦的分析,比起前人相對「客氣」。在應當剛硬厚實的部分,展現俄羅斯訓練(瑙莫夫門生,算是涅高茲的徒孫輩)的精準紮實度,好的琴音在好的錄音襯托下,音響效果夠震動。請試他的基輔大門段。
Zilberstein的演出,也是一個用腦+好的技術+誠意的演出。看過她的現場演出,女生能彈出這樣的琴音很不容易,也難怪她更喜歡現在的身材:p 在非俄羅斯的鋼琴家中,Firkusny薩爾斯堡音樂節的演出,相對俄羅斯人的重口味,就顯得清淡而講「美」,也是一個特別的詮釋。
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
2007年主筆推薦CD文
原載Muzik, 2007年12月,主筆年度嚴選Top 30特輯。
台灣代理商在一批項目賣完之後,並無後續進貨興趣。意者請自行透過網購取得。
色彩斑爛的洛利歐
梅湘《對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 葉鳳.洛麗歐鋼琴
Messiaen : Vingt Regards sur I’enfant Jéfus / Yvonne Loriod,piano
Apex 2564-69986-5CDs 華納
梅湘《對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組曲被稱為20世紀的鋼琴重要經典之一,近年不僅出現在鋼琴比賽中、也成為獨奏會的重頭戲碼,有聲視聽出版品均已陸續面世。這些錄音終要追尋到一個共通的名字 — 洛麗歐(Yvonne Loriod)。她身為作品首演人,與梅湘的「傳道者」,其珍貴的立體聲錄音為Warner以低價版形式重新發行,更具有可親性。她的琴音清晰而不單調與冷漠,音色豐富多彩,更注意到當代音樂在響度上的發揮。透過她直觀、富洞察力的演奏,讓第一耳只感覺一團混沌的聽眾,逐漸在作者精心安排的「亂」中找出明路有「序」進行,欣賞到變化的不同意義。從第十九到二十段時,聽眾將會從一望色彩絢爛的教堂彩繪玻璃光影中,體會到溫暖的愛、希望、信仰,有說服力且令人感動的氣質。
才俊倍出的俄羅斯鋼琴學派
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全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李希特 + 歐伯林 + 札克鋼琴
Rachmaninov :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 + Paganini Rhapsody / Sviatoslav Richter + Lev Oborin + Yakov Zak, piano / USSR RTV Large Symphony Orchestra etc.
APR 6005 上揚
在Melodiya / BMG的兩波「俄羅斯鋼琴學派」發行後,樂友終於等到英國歷史錄音廠APR從Melodiya唱片挑揀出新貨色,轉製為唱碟造福樂友,功德無量,其後續發行亦頗值得追蹤。這一系列在國外訂為中價,但本地售價並不可親,實為一憾。筆者挑選的較為實惠,且匯集一時才俊的李希特、歐伯林、札克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集》。札克長年執教於莫斯科音樂院,唱片數量並不多,樂友僅有涅高茲高徒的印象而已,在今日的唱碟終於補足了這顆遺珠。他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於內在中帶有高貴與自發的浪漫氣質,有其迷人之處。在他指下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是在俄國率先出現的演出版本之一,即便不若原作者自演般的沈鬱,較為注重光明面的發揮,卻不至流於呆板。
富才情的奧格東
奧格東:70歲紀念盤JOHN OGDON : 70th Anniversary Edition
EMI 3 92747 2 7.4CDs.科藝百代
奧格東(John Ogdon)的70歲紀念盤並非草率做出的現成錄音大拼盤,透過其遺孀路卡斯的協助,既可重溫樂友對奧格東在浪漫派協奏曲演出的記憶,也一併將其少見的自作曲、當代曲目錄音予以首度問世,展現主事者精心規劃的能力,EMI所訂價位也相當平易近人。他於自作《鋼琴協奏曲》視艱難技巧於無物,不禁令人咋舌。筆者甚為欣賞他在李托夫(Litolff)《詼諧曲》、葛拉祖諾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上的溫文柔情,而他確實挖掘出李斯特樂曲集天使與魔鬼於一身的音樂深度。自作曲部分則是一位元鋼琴家思考、實驗技巧的可能性。這分錄音提醒我們奧格東的高度才情,是很不錯的選擇。
ps.
對John Ogdon生平、個人唱片目錄、紀念捐款活動(包括Ogdon本人與妻子Brenda Lucas的搭檔雙鋼琴)等有興趣者,可參看下列網頁:
John Ogdon Foundation
台灣代理商在一批項目賣完之後,並無後續進貨興趣。意者請自行透過網購取得。
色彩斑爛的洛利歐
梅湘《對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 葉鳳.洛麗歐鋼琴
Messiaen : Vingt Regards sur I’enfant Jéfus / Yvonne Loriod,piano
Apex 2564-69986-5CDs 華納
梅湘《對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組曲被稱為20世紀的鋼琴重要經典之一,近年不僅出現在鋼琴比賽中、也成為獨奏會的重頭戲碼,有聲視聽出版品均已陸續面世。這些錄音終要追尋到一個共通的名字 — 洛麗歐(Yvonne Loriod)。她身為作品首演人,與梅湘的「傳道者」,其珍貴的立體聲錄音為Warner以低價版形式重新發行,更具有可親性。她的琴音清晰而不單調與冷漠,音色豐富多彩,更注意到當代音樂在響度上的發揮。透過她直觀、富洞察力的演奏,讓第一耳只感覺一團混沌的聽眾,逐漸在作者精心安排的「亂」中找出明路有「序」進行,欣賞到變化的不同意義。從第十九到二十段時,聽眾將會從一望色彩絢爛的教堂彩繪玻璃光影中,體會到溫暖的愛、希望、信仰,有說服力且令人感動的氣質。
才俊倍出的俄羅斯鋼琴學派
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全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李希特 + 歐伯林 + 札克鋼琴
Rachmaninov :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 + Paganini Rhapsody / Sviatoslav Richter + Lev Oborin + Yakov Zak, piano / USSR RTV Large Symphony Orchestra etc.
APR 6005 上揚
在Melodiya / BMG的兩波「俄羅斯鋼琴學派」發行後,樂友終於等到英國歷史錄音廠APR從Melodiya唱片挑揀出新貨色,轉製為唱碟造福樂友,功德無量,其後續發行亦頗值得追蹤。這一系列在國外訂為中價,但本地售價並不可親,實為一憾。筆者挑選的較為實惠,且匯集一時才俊的李希特、歐伯林、札克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集》。札克長年執教於莫斯科音樂院,唱片數量並不多,樂友僅有涅高茲高徒的印象而已,在今日的唱碟終於補足了這顆遺珠。他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於內在中帶有高貴與自發的浪漫氣質,有其迷人之處。在他指下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是在俄國率先出現的演出版本之一,即便不若原作者自演般的沈鬱,較為注重光明面的發揮,卻不至流於呆板。
富才情的奧格東
奧格東:70歲紀念盤JOHN OGDON : 70th Anniversary Edition
EMI 3 92747 2 7.4CDs.科藝百代
奧格東(John Ogdon)的70歲紀念盤並非草率做出的現成錄音大拼盤,透過其遺孀路卡斯的協助,既可重溫樂友對奧格東在浪漫派協奏曲演出的記憶,也一併將其少見的自作曲、當代曲目錄音予以首度問世,展現主事者精心規劃的能力,EMI所訂價位也相當平易近人。他於自作《鋼琴協奏曲》視艱難技巧於無物,不禁令人咋舌。筆者甚為欣賞他在李托夫(Litolff)《詼諧曲》、葛拉祖諾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上的溫文柔情,而他確實挖掘出李斯特樂曲集天使與魔鬼於一身的音樂深度。自作曲部分則是一位元鋼琴家思考、實驗技巧的可能性。這分錄音提醒我們奧格東的高度才情,是很不錯的選擇。
ps.
對John Ogdon生平、個人唱片目錄、紀念捐款活動(包括Ogdon本人與妻子Brenda Lucas的搭檔雙鋼琴)等有興趣者,可參看下列網頁:
John Ogdon Foundation
2008年1月19日 星期六
蕭邦演奏的Pleyel琴
最近看到一部BBC紀錄片,由鋼琴家Andras Schiff講解蕭邦生平,並在巴黎的音樂廳內以Pleyel琴演奏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Schiff將自己的手跟蕭邦的石膏手模擺在一起,以顯示蕭邦細長而靈巧的手指,而何以他會強調在鋼琴上擺出自然手形的重要意義。
Pleyel的創設人Ignaz Pleyel是海頓的學生,身兼作曲家、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具有生意頭腦及眼光。讓Pleyel鋼琴廠繼續維持下去的,則是他的長子鋼琴家Camille Pleyel(1788-1855)。蕭邦到巴黎所開的第一場及逝世前最後一次公開演奏,都是在Pleyel設立的音樂廳內演出。而蕭邦也曾將夜曲op.9 no.1提獻給Pleyel夫人,足見雙方交情匪淺。
在紀錄片中,Schiff也提到,其實蕭邦也經常使用法國Erard琴。創辦人Sebastian Erard的生意頭腦也不錯,贊助李斯特在1825年英國巡迴演奏,並與他簽訂專屬合約。而Erard在鋼琴技術的研發,也使他在鋼琴演變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歷史上的Pleyel琴也因曾為蕭邦、李斯特所使用,加以19世紀新興的城市中產階級樂意購買造價大為低廉的鋼琴,作為培養女兒音樂教養用的樂器,而在樂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在19世紀的巴黎最普遍出現的鋼琴,Erard及Pleyel即佔其二。
至於Pleyel琴的內部構造,可參見下圖。
至於Pleyel琴的實際音色如何?幸好有善心人士在youtube放上了下列影像,可供參考。耳朵不錯的樂友,應該可以聽得出它的共振聲音跟Steinway有所不同吧。提到用Pleyel的著名錄音,法國的Marcelle Meyer在EMI的錄音應是最好的例子。因為她是Pleyel的愛好者:)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2007年聽過印象深刻的古典樂CD
純就記憶所及,並未按字母或分數排列。
1. 內田光子:貝多芬第28及29號鋼琴奏鳴曲。清淡醍醐味,在29號有說服力。Philips
2. 哈斯姬兒:莫札特第19號、20號鋼琴協奏曲。1956.9.6貝桑松音樂會的第19號,讚。Tahra
3. 布嬌莉:鋼琴音樂選輯。巾幗不讓鬚眉。Dutilleux最可聽。INA, memoire vive
4. 奧格東:奧格東70歲紀念專輯。有企畫、新錄音的結集。EMI
5. 蘿莉歐:梅湘聖嬰耶穌的二十個凝視。色彩繽紛。Warner/Apex
6. Zak, Richter, Oborin: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全集。APR
7. 辛諾波里:馬勒第九號交響曲。和德勒斯登的搭配現場版,長,但有氣氛。Profil
8. 修恩斯海姆/史戴爾:史坦「面對面」琴錄音。樂器絕無僅有,音樂動聽。Harmonia Mundi。
9. 瑪潔莉‧梅耶:17張CD合集。雖然還是不夠全,但是終於再版了!EMI
10. 齊柏絲坦:展覽會之畫。低調平實,技術水準到位的演出。Hanssler
11. Volodos:Liszt Piano Music。要在二十一世紀聽到噴火的李斯特,Volodos是最有資格這麼做的。Sony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幾分靈動和諧趣
原文〈幾分靈動和諧趣:法國金音叉推薦單月最佳唱碟〉,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期12,臺北: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2007年9月,頁150-151。
修恩斯海姆(Christine Schornsheim,1959- )出身兩德分立時期的民主德國(即東德),1969至76年在柏林接受資賦優異兒童教育,主修鋼琴。隨後的1976至82年,繼續在柏林的Hanns Eisler College of Music學習,期間曾在威瑪舉辦的即興演奏競賽中獲獎。1982至85年間在波茨坦的Hans Otto劇院擔任合唱團的聲樂教師工作,同時和萊比錫的Walter Heinz Bernstein(1922- )研習大鍵琴。由於萊比錫的聖湯瑪斯大教堂是巴哈生命後期的音樂事業重心,此後的教堂樂長在巴哈音樂(包括教堂音樂、鍵盤樂)的詮釋及教學上長執牛耳,二十世紀前期的教堂樂長史陶伯(Karl Straube,1873-1950)、拉明(Günter Ramin,1898-1956)都是伯恩斯坦(Walter Heinz Bernstein,1922- )的老師(最著名的同門當屬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1981),伯恩斯坦日後即在東德發展音樂及教學事業。因此,在修恩斯海姆的音樂教育中,巴哈傳統的精華佔了相當分量。
修恩斯海姆於1985年後成為自由工作者,陸續參加雷翁哈特、庫普曼、史戴爾等人的大師班,拓寬並加強對音樂與樂器演奏及知識理解面。她在音樂事業上,和德國境內的古樂合奏團、知名演奏家的合作、獨奏、四手聯彈或重奏(大鍵琴、古鋼琴)錄音,讓她漸次受到外間注目,成為古樂界活力旺盛的中堅人士。她在演奏之外,也重視教學,曾經在萊比錫音樂院教授多年大鍵琴及數字低音,2002年起至今在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大學執教,在德國境內舉辦大師班教學,培育青年演奏者。
修恩斯海姆的商業錄音集中在德國Berlin Classics(19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正好是兩德結束分立之時期,風雲代理)、Capriccio(1990年代起)及法國Harmonia mundi(上揚代理),錄音曲目以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為主,偶及浪漫派的舒曼及舒伯特。其中在Capriccio錄製以不同的古鋼琴演奏十四張海頓奏鳴曲全集,是她目前最重要的大部頭錄音,獲得多項大獎,包括法國金音叉的極力推薦,顯示其當紅地位。目前在本地市面上,在代理商的引介之下愛樂者可以找到她事業初起和最新作品,一窺其藝術進境,其他錄音則需透過網購取得。
參與莫札特協奏曲的Neues Bachisches Collegium Musicum(BCML),由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部分成員於1979年組成,以當年泰雷曼創立且曾為巴哈執掌之「Collegium Musicum」為名,以當代樂器在精研古樂器基礎上實現本真化(authentic)演出,曲目集中巴羅克與古典主義。以當代樂器配上古鋼琴(fortepiano)的音響組合,兼具當代樂器的音色、響度及古樂團敏捷而輕盈的手法,聽來帶有明亮的光彩,與純粹古樂器或當代樂器是明顯不同。修恩斯海姆使用J.C. Neupert建造於1815年的古鋼琴,在音色上較諸鋼琴更顯質樸輕柔,在她輕巧、簡潔、彈奏確實兼具抒情性的演奏手法中,讓人清楚的感受到幾分靈動和諧趣的莫札特音樂。她為第25號鋼琴協奏曲上所寫的裝飾奏,帶有幾分巴洛克音樂的色彩,與音樂的搭配不致突兀。17至19號鋼琴協奏曲表現了莫札特音樂中的青春與活力感,加重了音樂強弱對比,或許有人會感到稍顯誇張,但仍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希望嘗試古樂詮釋風的愛樂者頗可一試;對音響要求甚高的樂友,也應會感到滿意。
修恩斯海姆和同屬中壯派的史戴爾(Andreas Staier,1955- ,自科隆古樂團單飛後成功開展獨奏事業)搭檔演奏莫札特鋼琴二重奏樂曲,立即獲得法國金音叉二月推薦單月最佳唱碟。為灌錄這張專輯,二人使用製作於1777年,現在只剩下兩台之「面對面」式三排大鍵琴/古鋼琴,為兩種樂器在十八世紀的時空交疊與共存意義做出鮮明見證,定可滿足有考古癖的樂友。這種結合式樂器同時滿足大鍵琴與古鋼琴的合奏要求,在強弱動態及音質上較諸個別樂器本身是更顯寬廣,同時一新愛樂者對於莫札特鋼琴二重奏的音響概念,這當是愛樂者聆聽唱碟的第一印象。
如以四手聯彈《B大調奏鳴曲》KV358為例,修恩斯海姆及史戴爾在莫札特樂曲中採取了舞蹈色彩濃厚的節奏、強烈的低音,盡情地重力轟擊樂器所產生的厚實卻不至渾濁不清的音響,既不同於一般現代鋼琴的二重奏演出(如艾森巴哈及法朗茲的DG錄音),較諸修恩斯海姆在先前演奏的莫札特協奏曲更帶有強烈而剛性的個人色彩。或許會令不少聽眾產生「巴哈色彩濃厚的莫札特」,「真是莫札特嗎」的疑惑,但細聽起來又能說出幾分道理。畢竟,本唱碟所選樂曲的「前奏曲」,有屬檢驗演奏會上的樂器性能者,也有引介完稿新作品者,而這些音樂確實顯示莫札特對巴洛克音樂的熟悉與濃厚興趣。所以,在這些樂曲中將二者融合為一,其實是相當合理的。對二位演奏者來說,他們發掘了這股「融合面」的意義,頗值得外間肯定。
筆者以為最特殊的演出,當屬第10軌那一段1分36秒長的修恩斯海姆加上史戴爾的即興演奏。由帶有金屬色感
大鍵琴導出即興演奏段落,音粒清晰分明,宛若疾風陣陣呼嘯,直到古鋼琴出現之後融合成巧妙的音響和諧,歸於終曲的寧靜。修恩斯海姆的演奏,令人不由得想起拉明以大鍵琴及管風琴演奏巴哈音樂時,走在大鍵琴音響極限的邊緣,盡情地放聲歌唱,呈現自然的對位手法,流露既有厚度又鮮活的生命力!至少從現在開始,透過修恩斯海姆的演奏錄音,我們可以發現在古老的樂器中所蘊藏的時代新意。
根據其官方網站所載行程,修恩斯海姆預定本(2007)年11月10及11日在日本與水戶室內管弦樂團(Mito Chamber Orchestra, Japan,為水戶藝術館專屬樂團)合作演奏布蘭登堡協奏曲,是離台灣最近的時刻。筆者期盼有朝一日,本地愛樂者能有幸目睹及聆聽她的現場演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