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幾分靈動和諧趣



原文〈幾分靈動和諧趣:法國金音叉推薦單月最佳唱碟〉,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期12,臺北: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2007年9月,頁150-151。

修恩斯海姆(Christine Schornsheim,1959- )出身兩德分立時期的民主德國(即東德),1969至76年在柏林接受資賦優異兒童教育,主修鋼琴。隨後的1976至82年,繼續在柏林的Hanns Eisler College of Music學習,期間曾在威瑪舉辦的即興演奏競賽中獲獎。1982至85年間在波茨坦的Hans Otto劇院擔任合唱團的聲樂教師工作,同時和萊比錫的Walter Heinz Bernstein(1922- )研習大鍵琴。由於萊比錫的聖湯瑪斯大教堂是巴哈生命後期的音樂事業重心,此後的教堂樂長在巴哈音樂(包括教堂音樂、鍵盤樂)的詮釋及教學上長執牛耳,二十世紀前期的教堂樂長史陶伯(Karl Straube,1873-1950)、拉明(Günter Ramin,1898-1956)都是伯恩斯坦(Walter Heinz Bernstein,1922- )的老師(最著名的同門當屬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1981),伯恩斯坦日後即在東德發展音樂及教學事業。因此,在修恩斯海姆的音樂教育中,巴哈傳統的精華佔了相當分量。

修恩斯海姆於1985年後成為自由工作者,陸續參加雷翁哈特、庫普曼、史戴爾等人的大師班,拓寬並加強對音樂與樂器演奏及知識理解面。她在音樂事業上,和德國境內的古樂合奏團、知名演奏家的合作、獨奏、四手聯彈或重奏(大鍵琴、古鋼琴)錄音,讓她漸次受到外間注目,成為古樂界活力旺盛的中堅人士。她在演奏之外,也重視教學,曾經在萊比錫音樂院教授多年大鍵琴及數字低音,2002年起至今在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大學執教,在德國境內舉辦大師班教學,培育青年演奏者。

修恩斯海姆的商業錄音集中在德國Berlin Classics(19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正好是兩德結束分立之時期,風雲代理)、Capriccio(1990年代起)及法國Harmonia mundi(上揚代理),錄音曲目以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為主,偶及浪漫派的舒曼及舒伯特。其中在Capriccio錄製以不同的古鋼琴演奏十四張海頓奏鳴曲全集,是她目前最重要的大部頭錄音,獲得多項大獎,包括法國金音叉的極力推薦,顯示其當紅地位。目前在本地市面上,在代理商的引介之下愛樂者可以找到她事業初起和最新作品,一窺其藝術進境,其他錄音則需透過網購取得。

參與莫札特協奏曲的Neues Bachisches Collegium Musicum(BCML),由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部分成員於1979年組成,以當年泰雷曼創立且曾為巴哈執掌之「Collegium Musicum」為名,以當代樂器在精研古樂器基礎上實現本真化(authentic)演出,曲目集中巴羅克與古典主義。以當代樂器配上古鋼琴(fortepiano)的音響組合,兼具當代樂器的音色、響度及古樂團敏捷而輕盈的手法,聽來帶有明亮的光彩,與純粹古樂器或當代樂器是明顯不同。修恩斯海姆使用J.C. Neupert建造於1815年的古鋼琴,在音色上較諸鋼琴更顯質樸輕柔,在她輕巧、簡潔、彈奏確實兼具抒情性的演奏手法中,讓人清楚的感受到幾分靈動和諧趣的莫札特音樂。她為第25號鋼琴協奏曲上所寫的裝飾奏,帶有幾分巴洛克音樂的色彩,與音樂的搭配不致突兀。17至19號鋼琴協奏曲表現了莫札特音樂中的青春與活力感,加重了音樂強弱對比,或許有人會感到稍顯誇張,但仍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希望嘗試古樂詮釋風的愛樂者頗可一試;對音響要求甚高的樂友,也應會感到滿意。



修恩斯海姆和同屬中壯派的史戴爾(Andreas Staier,1955- ,自科隆古樂團單飛後成功開展獨奏事業)搭檔演奏莫札特鋼琴二重奏樂曲,立即獲得法國金音叉二月推薦單月最佳唱碟。為灌錄這張專輯,二人使用製作於1777年,現在只剩下兩台之「面對面」式三排大鍵琴/古鋼琴,為兩種樂器在十八世紀的時空交疊與共存意義做出鮮明見證,定可滿足有考古癖的樂友。這種結合式樂器同時滿足大鍵琴與古鋼琴的合奏要求,在強弱動態及音質上較諸個別樂器本身是更顯寬廣,同時一新愛樂者對於莫札特鋼琴二重奏的音響概念,這當是愛樂者聆聽唱碟的第一印象。

如以四手聯彈《B大調奏鳴曲》KV358為例,修恩斯海姆及史戴爾在莫札特樂曲中採取了舞蹈色彩濃厚的節奏、強烈的低音,盡情地重力轟擊樂器所產生的厚實卻不至渾濁不清的音響,既不同於一般現代鋼琴的二重奏演出(如艾森巴哈及法朗茲的DG錄音),較諸修恩斯海姆在先前演奏的莫札特協奏曲更帶有強烈而剛性的個人色彩。或許會令不少聽眾產生「巴哈色彩濃厚的莫札特」,「真是莫札特嗎」的疑惑,但細聽起來又能說出幾分道理。畢竟,本唱碟所選樂曲的「前奏曲」,有屬檢驗演奏會上的樂器性能者,也有引介完稿新作品者,而這些音樂確實顯示莫札特對巴洛克音樂的熟悉與濃厚興趣。所以,在這些樂曲中將二者融合為一,其實是相當合理的。對二位演奏者來說,他們發掘了這股「融合面」的意義,頗值得外間肯定。
筆者以為最特殊的演出,當屬第10軌那一段1分36秒長的修恩斯海姆加上史戴爾的即興演奏。由帶有金屬色感
大鍵琴導出即興演奏段落,音粒清晰分明,宛若疾風陣陣呼嘯,直到古鋼琴出現之後融合成巧妙的音響和諧,歸於終曲的寧靜。修恩斯海姆的演奏,令人不由得想起拉明以大鍵琴及管風琴演奏巴哈音樂時,走在大鍵琴音響極限的邊緣,盡情地放聲歌唱,呈現自然的對位手法,流露既有厚度又鮮活的生命力!至少從現在開始,透過修恩斯海姆的演奏錄音,我們可以發現在古老的樂器中所蘊藏的時代新意。

根據其官方網站所載行程,修恩斯海姆預定本(2007)年11月10及11日在日本與水戶室內管弦樂團(Mito Chamber Orchestra, Japan,為水戶藝術館專屬樂團)合作演奏布蘭登堡協奏曲,是離台灣最近的時刻。筆者期盼有朝一日,本地愛樂者能有幸目睹及聆聽她的現場演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