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自由主義與臺灣政治課程大綱

科目中文名稱:自由主義與台灣政治
科目英文名稱:Liberalism in Taiwan's Politics
開課班別:台灣史學程
授課時數:2 星期三7-8 季陶樓340516
授課教師:任育德 助理教授
教師電郵:ytforclass@gmail.com

一、教學目標:
自由主義的政論及思想,於台灣政治民主化發展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已當受學界一定關注及研究。本課程期盼透過教學及討論,希望學生可以掌握自二十世紀以降自由思想之發展梗概,以及相關歷史脈絡內的課題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及省思,以為今日台灣發展之借鑑。

二、教學內容:
週數 內容及參考資料
Week1 課程介紹
Week2-3 什麼是自由主義
講義:
羅隆基,〈論人權〉,收入新月社編印《人權論集》,頁33-73。
黃克武,〈自由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國史館館刊》,30期,2001年6月,頁1-16。
Week4-5 近代中國、台灣自由思想的根本問題
講義:
黃克武,〈西方自由主義在現代中國〉,黃俊傑編,《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冊1,頁341-378。
薛化元等,〈導論〉,《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頁1-18。
Week6 臺灣的政治體制架構
講義:
薛化元,〈強人威權體制與台灣民主發展〉,「『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 台中:台灣省諮議會主辦,2006年10月18日,19頁。
Week7 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
Week8-9 人權、國權與《自由中國》
講義: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台北:水牛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159-247。
Week10-11 課程報告
Week12-13 《自由中國》與憲政的討論
講義:
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憲政思想的發展——以「中央政體」與「反對黨」為例〉,《思與言》,卷37期1,頁97-140。
Week14-15 戰後新世代的崛起
講義: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臺灣社會學》,期9,頁1-58。
Week16-17 自由主義者的論政與行動:從精英到草根大眾的崛起
講義:
任育德,〈身為當代史作者的傅正〉,《當代》,期229,臺北:當代雜誌社,2006年9月,頁62-89。
何明修,〈臺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臺灣社會學》,2001年12月,頁97-162。


Week18 期末考試

三、教學方法:
(一)單元題引、課堂講述
(二)講義或史料閱讀
(三)綜合討論

四、教學評量:
學生必須閱讀參考資料,參與討論及撰寫2,000字左右期中報告一篇。評分標準包括期中報告25%,期末考試50%,出席討論25%。
期中報告主題(二者擇一):1、以《自由中國》「今日的問題」系列社論為主題,任選一篇就其針對主題、論述方式、思考模式進行說明及分析。2、請設想你是一位報刊編輯,遇到侵害人權、文化與社會發展之具體事件/情境發生時,將如何採用自由主義的觀點分析及書寫?

五、延伸閱讀書目: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何卓恩,《《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臺北:水牛出版社,2008。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二十一世紀》,84期,2004年8月,頁52-66。
夏道平,《自由經濟學家的思與言》,臺北:遠流,1991。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臺北:允晨文化,1998。
張忠棟,《胡適五論》,臺北:允晨出版社,1989。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現代中國自由主義選編》,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2002。
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
陳儀深,《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建國》,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彭廣澤,〈時代的呼聲:台灣知識分子論述的回顧〉,《中國論壇》,卷31期1,1990年10月。
熊自健,〈戰後台灣的自由主義與海耶克思想:以殷海光、夏道平、周德偉為例〉,《當代中國思潮述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前衛,2007。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Bechstein 鋼琴

Bechstein鋼琴的製造簡史,請參考wikipedia說明

有趣的部分是,使用過Bechstein的名家有幾許。從李斯特到Hans von Bulow,再到Dinu Lipatti的錄音室錄音、Edwin Fischer的平均律錄音、史納伯的貝多芬全集錄音。而它由於戰後製造與流通網絡關係,成為不少蘇聯鋼琴家所使用的鋼琴,包括Sofronitsky、Richter、Nikolayeva等人均在內。所以,其實歷史錄音的愛樂者應該對它並不陌生,只是沒有特別留意而已。

重新修復的貝契斯坦鋼琴,示範影像。


用Bechestein所演奏的德步西棕髮少女。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Nikita Magaloff

上次在Muzik提及圖阿的時候,也同時提到了Nikita Magaloff

稍有見識的愛樂者應該還記得他是小提琴家西格提的女婿,長期在日內瓦任教,指導過年輕時期的阿格麗希,而且出了一大套的蕭邦全集錄音。下面這段影片正好顯示了Magaloff在法國鋼琴教師Isidor Philipp指導下的基本功夫:優雅而流暢。



他在這首即興曲的演奏中,對於音樂節奏的選取,有著不同一般的處理。

至於晚年Magaloff對於音樂的處理,據稱比起早年更偏重情感的表達。我們姑且以這首錄製於1990年的舒伯特一分鐘圓舞曲作個代表。


純屬說明示例、非營利性質使用,不得移轉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