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工商服務]2011室內樂饗宴--慕尼黑ARD大獎團體流浪者三重奏Trio Wanderer音樂會





以下訊息轉貼自兩廳院售票網
流浪者三重奏(Trio Wanderer)之名,靈感來自舒伯特與流浪者相關的樂曲,這又和德國浪漫主義中的「流浪」母題有關,也正好也與這三位有著開放的心靈、喜好作音樂浪游的法國演奏家相契合。他們的演奏曲目,上起古典時期莫札特、海頓,下至當代音樂,三位演奏家彷彿心有靈犀一般地在技巧、意念上理解音樂。流浪者三重奏於1987年組團,在1988年即贏得慕尼黑ARD大賽室內樂金獎,1990年又贏得美國Fischoff室內樂大賽金獎,都是他們室內樂演奏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在二十餘年後的今天,已是現役頂尖室內樂團之一。 

流浪者三重奏的演奏家們均出身巴黎高等音樂院,從1987年組成到1991年間琢磨室內樂演奏的歷程都呈現國際交流的影響,並負笈美國、義大利等地吸取各方精華。他們在室內樂課程,先後接受派奈提耶、烏布、史塔克、普瑞斯勒等精於室內樂演奏的高人指導,這讓他們在彼此合作上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想法,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 

流浪者三重奏組成後,已在重要場地,如柏林愛樂音樂廳、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米蘭斯卡拉劇院、巴黎香謝里舍劇院等地演出。他們足跡亦至亞洲,日本東京紀尾井音樂廳、臺灣台中、嘉義等地均曾留下演出紀錄。 
流浪者三重奏現為法國廠牌Harmonia Mundi專屬藝人,約20張錄音均獲樂評予以肯定評價。他們也在Capriccio、Cyprès、Accord-universal出版跨公司錄音。透過這次音樂會多面向的曲目安排,我們將可領略這一在理性精準中富有個人感性的室內樂組合,與室內樂曲本身的細膩美妙精微之處。 


演出曲目 
2011年4月27日 19:30
舒伯特:降 E 大調夜曲, D.897 
蕭士塔高維契: e 小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品 67 
舒伯特:降 E 大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品 100 






(舒伯特op.100 第二樂章)




演出地點:新北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3樓)



2011年4月28日
 19:30
布拉姆斯:B 大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作品 8 
拉威爾:a 小調鋼琴三重奏 
史麥塔納:g 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 15


演出地點: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 (台北市松仁路3號1樓)


票價:500,800,1200,1500,1800 


主辦單位:鵬博藝術


【折扣優惠】◇兩廳院之友購買享95折優惠
◇同時購買二場演出享9折優惠
◇團體票(限全票)購買單場5張以上85折優惠,10張以上8折優惠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2011蓋哈特巴哈無伴奏音樂會





2011年3月4日跟5日兩天,都到臺北國家演奏廳現場聆聽蓋哈特Alban Gerhardt的音樂會。基本上,大提琴的聲音放在演奏廳裡頭,所有的好壞是無從遁形,對於大提琴的音響其實也是比較適合的。尤其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設計,原來也無意給超過千人以上的大場合,教堂那樣的場合回音豐富其實就是不錯的,這也是大提琴大師羅斯托波維奇特意選擇教堂錄音的原因之一。王健也曾經在北京王府井東堂做過現場演奏。

蓋哈特的技術應付無伴奏是有餘的,也善於觀察現場聽眾的反應,並適度的掌握情勢,他自己顯然也很清楚他的長處。在當天據說他提早到演奏廳熟悉場地,在開演前一小時左右才簡單在國家音樂廳附設春水堂用餐。其實剛開場的第一號組曲,他顯然也還在昏沈中,逐步熱機。但到了第二號組曲,他就知道該怎樣抓住聽眾的注意力,而自己的專注度也提高,身體熱開,情感逐步high了。到第三號組曲,那就是他支配大家情感的天下了。

其實當天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高大宜的無伴奏,這是一首對大提琴性能、音響與各種技巧進行探索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蓋哈特曾在Oehm錄過一次,而當天現場演奏的火熱氣息尤甚錄音,他如入無人之境的大開大闔,充滿自信快意,而且顯示他心裡對這首曲子的真正感受與喜愛。拉完這首曲子其實真的是讓全場為之瘋狂的演出。第二天的李蓋悌雖然比起高大宜的長度短,但也是挑戰樂手樂感的作品,蓋哈特也高度的自信演奏完這首曲子,兩個作曲家其實都小部借用巴哈樂句,但都可寫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在蓋哈特有層次推演的音樂表情,與儘管催到大聲,卻又能維持一定優雅度,而技術精準的演奏中,是格外動聽。能在短時間內同時聽到這種作品,其實是很難能可貴的經驗。身為愛樂人,應該要感謝主辦單位跟演奏家的熱情及安排。

第二天的巴哈四到六組曲,蓋哈特的狀態應該是比第一天好的。不過在第五首可能是受到干擾還是其他原因,他居然也小小的閃神了。不過看他閃神完再怎樣「回來」,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反應。不過,四到六真正動人部分,應該就是薩拉邦德舞曲中那種幽微的情感,要怎樣表達得好?這也是這些組曲情感之精髓,與最「難」之所在。蓋哈特在薩拉邦德的演奏顯示,他在技術上確實能駕馭這些作品,他自己事後也承認是「尊敬有加」,願意「熱情地」向聽眾介紹這些古典音樂的美好。但是他的心跟魂,顯然對於這種幽微的情感深度,還是有某種程度的「隔」,這也使得他在薩拉邦德的表現顯得「輕」了一些。或許,他自己也很清楚,所以現在雖然願意現場演奏,但還不認為自己是到了那個可以出錄音跟眾多前輩相比拼的階段。

蓋哈特是相當有自知之明與聰明的演奏家,上台專業,不喜歡被干擾,下台其實有很可愛的娃娃臉跟微笑呢。當他看到有小朋友聽音樂會跟要簽名、合照,他可是非常高興的。(搞不好也想到自家的小朋友?)畢竟,能讓一位小朋友有愉快的經驗、愛上古典樂,那才是音樂繼續維繫跟存在重要的意義之一吧?


真心期望,這樣一位喜歡近現代音樂的青壯大提琴家,今後能多有機會來臺公演,讓大家多認識現代音樂的美好。也希望唱片公司不要以為這塊市場「短」「淺」,或是視演奏家「票房」高低而選擇進或不進唱碟,這種炒短線的手法實在是很差勁的,絲毫沒有深耕的心思與嘗試的勇氣。


p.s蓋哈特辦簽名時,他推著這個有裝小輪子的琴盒出現在當場,琴盒上的標籤真的很多,果真是跟主人一起征戰全球的好證明XD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2011春節‧上海‧名人故居尋訪章4--最終







從東平路左彎,轉往汾陽路(原名畢勛路),普遍也是法國梧桐的天下,算是徐匯區的邊緣地帶。首先映入眼前的是路中小圓環(桃江、岳陽、汾陽三路交接)的一尊銅像,在好奇心驅使下我上前一看,原來就是二十世紀前期,當普希金逝世一百年後,聚居上海的俄僑們募捐興建的普希金銅像。普希金認識俄國的漢學家,透過他瞭解中國、燃起去中國的熱情與慾望,但因俄國沙皇禁止他出國而無法實現。在與友人的談話與書信、閱讀書籍中,普希金流露中國的好奇與嚮往,大概是跟他想創作與中國有關的劇作有關。基本上,據說他對中國的印象是正面的。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也是首部出現在中國的俄國文學譯作,如此,普希金銅像出現在中國,就不再顯得突兀了。但這座銅像命運乖舛,1937年首度遭拆,1947年重立,文革期間中蘇關係惡化又遭拆除,直到1987年普希金逝世一百五十年後才在上海再度立起。









汾陽路150號,是上海有名的「白公館」之一(另一處在多倫路),此白即廣西「小諸葛」白崇禧,其實這幢氣勢非凡的灰白色洋樓,興建於1920年代,原本是法籍人士司比爾門(萬國儲蓄會董事及上海建業地產公司總經理)的私宅,從門房起興築柏油馬路通往樹林,以香樟樹跟龍柏為主,挖了噴水池,養殖觀賞魚,主建築則在噴水池北側草地。建築風格純歐風,大氣莊重,謹守古典對稱比例,花園精心設計,頗有宮廷風格。該樓真正由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時間並不長,只是因為他們聲名太大而有此稱號,更何況他們取得房產是因為儲蓄會在日本佔領時財產遭到淘空,戰後國民政府即徵收產業拍賣,白家趁勢取得此屋而已。該樓一度是上海越劇團辦公室與排練場。現在該樓有一部分成為南僑集團投資的仙炙軒,另一半則是寶萊納餐廳。白崇禧在廣西家產富厚,母親馬氏九十大壽時,尚可由造幣廠專門鑄造紀念章,按慶賀貴賓來頭高低致贈三等等級不同的紀念章,就可見其權勢與財富之盛。外頭有草地、小花園,從裡往外看的景觀應該不錯。但老話一句,必須先看看自己的荷包夠不夠豐滿再說吧!



汾陽路接近上海音樂學院的一樓,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樂器行門市,可以看到各種名牌鋼琴在此設立門市,這也算是一項特色。路邊還有小販供應「極簡裝」光碟,從分佈貨色顯示顯然是超技派的天下。不過居然在我翻箱過程中,找到正版Yves Nat,據稱是「洋垃圾」,小販在寒假期間趁機減低積壓成本,他還可以賺一筆,我用RMB130買下,真的不貴。45號是前海關稅務司住房,現為海關專科學校辦公樓。











我的重點在汾陽路20號上海音樂院,簡稱上音。該院前身是1927年11月蔡元培、蕭友梅創辦的國立音樂院,1941年改稱上海音樂院,1950年一度改稱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1956年改為今名。文革期間,是上海遭到迫害最明顯的高等學府之一。現在是中國從小、中、大一貫音樂教育重點學校之一,校中現代帷幕與古蹟建築併陳,形成混搭的校園景觀。基於先前在上音附中的經驗,我先問了門口駐守人員,是否可入內?這位小哥揮揮手,瀟灑的放我進去盡情拍照。校中一角樹立蕭友梅銅像(蕭氏姪女蕭淑嫻曾與指揮兼作曲家Scherchen結儷,蕭淑嫻專研理論作曲,1950年返回中國,曾任教上音、央音,苦瓜道人這篇文章有很清楚的介紹),附近有賀綠汀音樂廳,春節期間上了限定期間的封條,頗為特殊。至於知名古蹟之一的猶太俱樂部老洋樓,現在是退休職工會,一樓可入內,我拍了照片之後,覺得裡頭未開燈,有點陰暗,所以不便久留。猶太俱樂部是以羅馬柱夾雜西班牙式鐵窗,樓上設長陽台的木構屋頂洋樓,間雜德國民居風格,也是混搭風的老建築。1932年正式竣工開放。






走往上音校園內部教學大樓時,空氣中傳來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主題音樂,在音樂學院有此並不突兀,顯然是某人心想春節安靜,盡情催響他的音響系統吧?某棟大樓下,則有青年學子就地開起隨身攜帶音響,練起時尚hip-hop風街舞,另處操場則有學生人士打籃球,這就是校園啊。上音對外招待所也是古蹟,紅屋頂白牆,斜頂風格,傾向北歐式的樓房風格,以前是比利時領事館,現在是專家樓,其正門開在復興中路上,春節期間不開放,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夠進去參觀。曾聽先進講過二十年前住在上海音樂學院古蹟內的場景,現在大概很難再有如此機會了吧?





到達復興中路,再步往淮海中路時,我會經過東湖賓館七號樓,春節不開放。東湖賓館基本上是上海以前的「地下皇帝」杜月笙的「杜公館」,曾經被用為蘇俄駐上海商務辦事處。杜氏的四姨太是知名坤生孟小冬死黨之一的姚谷香,姚後來也搓合孟小冬與杜月笙在一起。現代人看來自是倍感不可思議之至。在杜過世後來到臺灣長居,參與宋美齡的婦女祈禱會,是宋的朋友之一,每年在宋生日時就會票上一段娛樂一下,晚年也曾幾次登台。孟則於杜過世後在香港收徒維生,直至1967年始搬至台灣,並在此過世。淮海中路在星期天有擁擠的人潮,因此販賣非正版光碟的小販也爭相在此擺設流動地攤,播放熱門音樂,形成很特殊的景觀。據出租車師傅告知,這些製造的成本大概在一塊半左右,小販賣七塊錢自是有利可圖的。


(圖說:老馬勒,取自網路)

我往淮海中路走,轉往陝西南路(舊名亞爾培路),過地鐵站不入,目的自是在靜安區陝西南路30號(位在延安中路交叉口)的馬勒住宅,現為上海高級旅館之一的衡山馬勒別墅飯店。這應該是我星期天下午名人故居尋訪之行的最後一站。馬勒住宅的主人是富二代馬勒(Eric Moller),其父英籍猶太人老馬勒(Nils Moller),1862生於瑞典,1903年逝世,在北歐跑船,退休之後營商,在上海開設洋行,代理航運。但也有一說老馬勒來中國之初是靠賽狗賭馬發跡的。馬勒繼承父業之外,也開設專營船隻維修的馬勒機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時擁有工人2000餘人,為滬東造船廠前身。馬勒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日軍關入集中營,產業遭沒收,房產成為日軍俱樂部。馬勒在戰後離開中國,轉至香港經營事業,1954年死於一場空難。此宅於戰後又為特務組織所使用,1949年後被中共共青團徵收使用。在集中營中活下來,死於空難,這就是人生?









此宅於1926年繪圖,1929年起造,蓋了七年直到1936年才完工。它佔地2411平方公尺,由六棟建築組成,外界純參觀大概可以看到兩棟樓。主樓三層,外牆用泰山面磚鑲嵌。頂部矗立著高低不一的兩個四坡頂,東側坡屋頂高近20公尺,上設拱形凸窗,尖頂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裝飾,西側坡屋頂高約25公尺,屋頂陡直,為典型的挪威建築風格,以高尖陡直的屋頂抵禦寒風侵襲和減少屋面積雪。照理說,這種房屋式樣並不需要出現在中國南方,畢竟氣候緯度跟北歐長期下雪環境不同,會蓋出這種式樣大概純粹是屋主的喜好。花園草坪中放置一匹青銅馬。而為美化園景和便於室內賞花,園中還設有專屬賞花房。基本上室內內裝混有中式風格,但馬勒又喜歡輪船,所以據說主樓樓梯設計空間區隔,木雕裝飾頗似豪華郵輪。東方主義風的裝飾也出現在馬勒住宅,在花園和室內裝修的細部帶有中國味道,如大門口放置中式石獅,花園四周不例外是高聳圍牆,使用耐火磚,以黃綠色中國琉璃瓦壓頂,據說樓道還設有佛龕。

此處之駐衛人員倒是很習慣遊客在外頭拍照的,裝上廣角鏡頭,想辦法把主建築「裝」進去後,我巡繞花園一圈,再進去上個洗手間,拍了幾張室內照,直到服務員告訴我裡頭不便拍照為止。至少我趁此機會小小休息一下,也算讓我稍有喘息空間。


***

最後一天去丁香花園吃早餐,完全是一場意外。



姬樣在星期日晚上力勸我去徐匯區華山路853號的夏朵,說那裡早餐價位合理,我想反正也要回台北,吃完早餐順道看一下丁香花園也無妨。於是星期一一大早我捨棄吃了幾天的錦江之星早餐,坐上出租車直奔夏朵。到達餐廳,卻眼見「準備中」,服務員同時告知事實:早午餐只有假日供應,平日是沒有的。我無奈步出夏朵,想著,一路走來,華山路這一帶沒有便利商店,我連買牛奶填飽肚子的機會都沒有。餓翻的我,這下怎辦?

在失去理智之前,我決定去華山路849號丁香花園碰運氣,也許這裡附設的廣式高級餐廳--申粵軒會有早茶也不一定?







詢問門衛有否供早茶,他看了我一眼,有,放我進去,同時眼睛緊盯著我,口中嚷著要遵循指標方向前進。我想起出租車司機說的話:這兒是毛主席來過讚不絕口的地方,是上海非常有名的地方。我看到門衛的態度,與草地入口處標的告示牌稱餐廳客人勿進,猜想這兒可能還是離休幹部使用地,警衛才有可能如此森嚴。的確,從我吃完早餐後出門,看見門衛對出入車輛管制、詢問是否訂餐,這應該是我這趟旅程在上海所見管制最嚴的餐廳。也因此,當我看到某棟樓有幾個老人在那邊唱戲打太極拳,我還是不敢拍,畢竟小心為上,以不能耽擱飛機為最優先目標。






我進申粵軒前,眼見立牌:春節期間開放早茶。浮上心頭的想法很簡單:終於有得吃了!因為我是餐廳的第一位客人,廚房剛開爐,點菜後等出菜的時間當然非常久,反正我今天時間多,跟你拼了!看了粥單跟點心單,決定選擇點心單,考量肚子餓翻怕刮胃,選擇相對安全的烏龍茶,不選港點必備解油茶潽洱茶,拿餐廳擺放的港版東方日報配茶等候。幾樣點心灌湯餃、腸粉、蛋塔、魚翅餃等點心都有精工細作的心意,蛋塔推酥有層次,都合我口味,只是我不知道廚房師傅看到這樣的單,會不會想:是那個奧客一大早就給我上這種菜?在此要注意,凡是不吃之小菜一定要先請服務員撤走,否則到時候列入帳單裡頭,就虧到了。心滿意足吃完早餐,結帳補拍花園,此時餐廳早茶客人已經陸續入座不少,逐漸有餐廳該有熱鬧的樣貌了。












丁香花園佔地五百平方公尺,以太湖石為主,樹木植栽據稱包括:雲南松、垂絲海棠、金絲桃、桂芝、含笑花、爬山虎、八仙芭、棕櫚、杜鵑、芭蕉、龜甲冬青,有假山、涼亭、園林。在春節期間,是上海少數常綠多彩之地。是李鴻章庶子--二十世紀初期上海華籍收租王之一的李經邁房產,裡頭是中式園林,最著名地景之一就是龍形牆。主體建築由美國著名建築師艾賽亞羅傑斯設計,是李經邁(1876-1938)晚年居所。李在華山路699號另有西班牙式建築枕流公寓(取自世說新語「枕石漱流」閒適之義),原為洋行大班居所,後被李買下,上海流行歌曲天后之一的周璇曾居該址二十餘年。

李經邁是李鴻章庶子,1905年曾任出使奧地利大臣,1907年返國後任職數省按察使,1910年赴日本及歐美考察軍事。民國建立後未做官,但與復辟人士有所往還。當時在分家產時,李經邁名下分到「合肥縣田產兩處,莊田3處,墓地1處,留與經邁為其歿後之祭田及墓地」。此外,其他二位兄長把看來無價值的股票丟給他,但李經邁掌握住上海產業走向,購入土地蓋屋出租,也參與炒股行列,得以累積財富,成為李家子弟中鉅富。李經邁不忘為先人翻案,希圖洗雪其父當年代表清廷簽訂和約所累積之惡名,李鴻章幕僚吳汝綸生前編輯文稿,因犯忌諱未能出版,文稿在姪女吳芝瑛(她是秋瑾的手帕交)手上保管,吳夫廉泉最後主持編印出版,即《李文忠公全集》。編務和出書後售賣,均由廉氏經手,刻工及印刷費用由書莊墊付,但所得書款扣除書莊費用外,都歸李經邁所有。顯然,李氏已經具備應有產權觀念了。

從這些房產主人經歷,顯然是「富貴險中求」。對這些浮沈商場中人,大概是最為真實之寫照吧?而上海此一東亞金融經濟中心,也正是讓他們得以爭逐富貴的名利場。我的春節上海名人故居之旅,也在丁香花園短暫的兩小時中,暫告一段落。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2011春節‧上海‧名人故居尋訪章3



    拍完徐家匯大教堂相關景點後,我走入地鐵站,坐上一號線到衡山路站下車,其實已是飢腸轆轆,出地鐵站轉錯方向,待找路人確定走的方位之後,我正式往衡山(舊名貝當路)東平路方向前進。這裡其實是相當適合步行的區域,沿途夜店不少,難怪是現在上海人所講的「夜店一條路」,也是外國人愛來的地區。衡山路上有知名的老飯店建築衡山公寓,但跟我預定行走的方向並不順,只好期待,山高水長,有緣再見。













    這裡有些老屋重新被利用,用現代用語稱作叫做「資產活化」「老屋新生」?例如本座紅磚建築「韓氏整形外科」,據說是走現在中國還不多見的精品整形外科,難怪要選在此一地段開診所看診。整形外科的旁邊,就是觀光景點之一的上海國際禮拜堂,它是上海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標榜不限教派均可參與聚會。1923年起建,1925年竣工。整幢建築呈「L」形。近代哥德式的磚木結構,現在仍是外國基督徒做禮拜的匯集地。尾頂呈交叉形木屋架,紅磚結構,大門朝北,兩邊尖拱長廊,窗框為弧拱形,禮堂內為三廊型巴西利加式,側廊二層。大堂正中為祭臺,兩側為二層廊式樓廳。我進去參觀時正好有外國人在準備下午或晚上敬拜活動需要相關器材,燈光通明。我在這裡差點掉了LX3的鏡頭蓋,幸好順利找回來,感恩。進國際禮拜堂前,對向就是中船重工704研究所,這家建築望一眼便知是公共建物,直覺告訴我一定來頭不小,立馬拍照,回來查網後得知:此建物原來是美童公學,換句話說:就是給美國小朋友就讀的小學,果真陣仗不同。而國際禮拜堂的土地取得,也就是跟美童公學買得的。在上海舊租界區,可真說是俯拾各地皆有一段中西交會的歷史,見證時代演變的軌跡。


    走到衡山東平路的交叉,首先映入眼簾的建築物是「和平官邸」,此處為193040年代在中國赫赫有名的一號人物:軍統局情報頭子戴笠的私人招待所。戴笠在上海最著名的事蹟之一,可能是跟電影明星胡蝶的一段情緣?還有軍統局特務在上海的暗殺行動(戰前的暗殺報人,戰爭時期的暗殺「漢奸」)?戴笠最後墜機身亡,其死因神秘,仍多揣測。但這間房子還真符合私人招待所低調的本質。










    過和平官邸,映入眼簾的門牌:東平路十一號,這幢紅白相間房屋,現在是家賣融合料理的餐廳sasha,我事先查詢過中午可以吃飯,當然也是抱定有些開銷的預期準備,踏進餐廳大門。說起東平路(原名賈業愛路),這一帶房地產主人可是赫赫有名的民國國戚之一宋子文。宋子文除了一棟房子自用外,隔壁的九號,被他拿來送給妹妹宋美齡,作為她結婚的賀禮,這也就是在蔣中正日記中經常出現的上海「愛廬」,七號也被用來當成孔祥熙跟宋靄齡的房產之一。Sasha餐廳深知此屋之歷史,在餐廳樓梯間與二樓牆面,即掛滿仿照片繪製的彩色宋氏家族人物畫像,以標明此屋之「名人歷史」。當然,根據宋子文家族後人回憶,Sasha的內裝已經跟宋子文居住時期改變甚多,已大異於昔日風貌。今天星期天,餐廳坐了不少外國人,侍應生也很自然用英文服務,自助式Brunch,菜餚跟咖啡都覺得普通,但至少我可以填飽肚子還沒有問題啦。二樓則中西式家具混搭,沿用一樓的色調,三樓則供宴客專用。午後冬陽從面對東平路方向的窗戶投射進來,讓紅色窗簾、咖啡色木質窗框呈現一種溫暖的色調。從窗戶往衡山路望出去,一片法國梧桐路樹禿枝,透露冬天的氣息。但當法國梧桐新綠時,想必相當漂亮。基本上,陽光散射,室內明亮,整體氣氛突然覺得相當舒服,雖然音樂播放80年代流行老歌,所謂時空錯置感莫過如此,但也讓我突然覺得:光是坐在這裡,什麼也不要做也是挺享受的一種事。







    走出Sasha,當然要走向老蔣所說的「愛廬」,現在是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春節關門,而且門口的警衛很兇,會趕人。好說歹說,我想拍幾張照,才讓他心不甘情不願的讓我拍幾張照。愛廬的家具大多在1949年搬空,這也是老蔣為何四月底五月初在上海期間,會待在瑞金賓館的原因,因為室內空無一物,看了心中倍感戚楚,也沒法子住。老蔣住在上海愛廬時,很喜歡在紛擾中到愛廬的庭院中「賞花」「觀魚」,宋美齡則在此彈琴唱歌,似乎是神仙眷侶的生活。但今天完全看不到花園跟魚池,只能看著這棟房屋想像一下當年這兩人的相處時光了。宋美齡曾在此碰到要行刺老蔣的刺客,一受驚而小產,也因此附近蓋有警衛隊專住的宿舍。現在至今,上海歷史建物的牌子,仍不敢直書十一、九、七、五號的前屋主身分,可真是耐人尋味的一件事。顯然,在他們眼裡已經「終結」的民國,過去的歷史還是沒有結束啊。東平路五號現在變成餐廳,聽說挺知名的。東平路一號的席家花園也是名人故居,就是前寧波席氏家族家產,席家財經人物備出,宋子文的朋友之一席德懋就是此家人士。往東平路一走,才發現這些人住得還真近,果真可以聲氣相通,難怪往來如此密切。這種人脈關係,透過住所分佈,原來也可以看出些許蛛絲馬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