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NHK「那個時候的歷史活動」300集日中關係正常化

該節目由NHK大阪放送局製作,日本固定於每週三10:00-10:43播出(日本時間),世界台則於星期四晚上10:00播出(台北時間)。看今年九個月節目表顯示,通常是以日本戰國歷史為主題,每個月會有一集製作20世紀的主題。第300集正好是談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關係正常化,而製作播出時正好是國交正常化的50年,自有其重大意義。[所有圖片均翻攝自該節目]


由於韓戰爆發、冷戰壁壘的形成,戰敗國的日本在國際因素運作下重振生機。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在國際法上結束戰爭狀態。由於中國處於兩岸分治的局面,究竟由誰來代表中國簽訂和約成為爭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爭取出席舊金山和會未果,中日之間的和約必須另行簽訂。9月8日,日美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日本在國際外交上必須考慮美國意願,更成事實。1952年的4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正式簽訂中日和約(日華和平條約),雙方重建國交關係,發展經貿往來。中日和約係依照《舊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放棄對於台灣、澎湖列島、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之主權而來。因此,對中華民國政府來說,簽訂中日和約,是確立了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的國際法效力。日本在國際法上也正式放棄台澎等地的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此自是抱持不予承認的態度。


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雖無正式國交關係,官方支持民間建立經貿往來關係。1960年8月27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見日本貿易界人士,提出「對日貿易三原則」:政府協定;民間合同;個別照顧。至1962年11月,雙方簽訂了「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兩國關係「以民促官」的特徵日趨明朗。

日本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在1970年代隨著外交及冷戰形勢的變動而變化。美國為脫離越戰泥淖,希望與已與蘇俄鬧不合的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拉中制蘇。中國在與蘇俄發生衝突後,希望東向突破,尋求聯盟,處理日本關係就成為戰略考量之一。當尼克森訪問中國、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席次後,日本何時與中國恢復國交關係,也成為日本的政治話題。商人出身、主張與中國恢復關係的田中角榮當選自民黨總裁、組閣擔任總理,即朝此一大方向活動。


此前,中國曾提出原則,宣示雙方若要恢復國交,必須承認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代表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宣布舊金山和約無效。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29日,中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該單元節目合製者之一的外務省即由當時的中國科長、條約科長等人士出面,接受訪問,並提供媒體拍攝訪談紀要等檔案畫面,談論田中及日本一方是如何決策的過程。

田中去中國訪問時,在公開場合談及中日過往時,以「為中國造成困擾」一語輕描淡寫雙方的歷史糾纏,引發中方譁然,周恩來立即疾言厲色予以譴責,日方為此傻眼。再加上談判條件進展不順,日方外交官坦言已有最壞打算的心理預期。最後毛澤東和田中會面,狀似瀟灑地口稱吵完就算了,給田中一個下台階,也為中日國交正常化開了放行的綠燈。

既然中日宣布國交正常化,在不可能雙重承認的情況下,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與日本斷交,中止正式外交關係。日本於台北以及高雄設立日本在台交流協會,台灣則於東京,大阪,福岡等地設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辦理實質外交事務。中國方面,堅持否定先前中日和約的效力,但是日本堅持和約已生效力(如台灣已交中華民國政府,不可能再收回由日本管轄),不能追溯既往。因此,中日雙方直到1978年8月12日才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結束國際法上的戰爭狀態。

該節目也邀請專研中日外交關係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井明與主持人會談,說明當時中、日、台三方的外交角色。製作頗為用心,也有一定的視野。


日本對於中國問題的長期關注,自有其政經利益在內。身為中國的鄰居,要知道其如何思想、行動,在日本人的身上是具體展現無疑。教育單位對於研究中國問題的學生,會以專門經費補助他們前往中國修讀語文、在當地體會風土民情,研究經費補助也沒有少過。看看日本,想想台灣,我們的教育機構與政府開始,是否也願意投注那般心力在此課題,答案已不證自明?民間更應靠自我努力,開展視野,而不應、也不能以仰賴政治利益的提供的訊息為滿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