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好酒沈甕底:阿勞最後錄音全輯
Various
The Final Sessions
Claudio Arrau, Piano
Philips Classics 475 7947‧CD‧環球
2006‧6h 36:42
阿勞以神童之姿步入樂壇,幼時就能背誦巴哈的全部鍵盤作品,於克勞澤亦師亦父的督促與母親的保護底下穩定成長。克勞澤於1918年過世後,阿勞拒絕跟隨其他教師(包括許納貝爾),相信師/父已傾囊相授,必須靠自己持續成長。他過了段生活無著的日子,開始自我懷疑,求助心理分析師以抒解焦慮感。跨越生命低谷的阿勞,1927年贏得日內瓦鋼琴比賽大獎,被評審之一的柯爾托讚美有加,藉著演奏德奧曲目建立演奏家名聲。1936年曾在墨西哥電影《愛之夢》扮演李斯特!二戰時期離開德國,此後長居美國。
阿勞在1980年代罹患心臟病,不得不減少公開演奏。熱愛生命的老人想為樂曲留下紀錄,從1990年起回到錄製琴音最好的瑞士錄音場地工作,留下7張「最後錄音」,包括巴哈、貝多芬、舒伯特、德步西作品。阿勞的最後錄音正為「好酒沈甕底」之寫照。當90年代的限量發行絕版之後,低價版於今年重新發行,當屬愛樂者CD架內之必備品。
阿勞的一生勤於練琴,維持穩定的技術,在忠實詮釋的大前提下,不忘投入熱切的情感。錄音不時出現的呼吸聲,看似緊繃,事實上透過放鬆的手臂與肩膀、靈活的關節與靈巧的手指,讓他彈琴相當輕鬆。他的音色豐富多彩,低音穩而厚、高音亮而不爆;又可以準確而重複的演奏,便於錄音後製作業,對唱片錄音是相當有利的。
阿勞的晚年錄音,用時間換取更深層的音樂內涵,但是長且緊密的樂句仍然使樂曲順暢流動,蘊藏愈發濃烈的情感。阿勞以鋼琴家自視,曾深信只該彈為鋼琴、為鋼琴音響構思之樂曲,一度未曾公開演奏巴哈。他這時首度錄下巴哈的四首組曲。四首組曲確實從鋼琴的角度思考音色與觸鍵,在必要但節制的踏瓣使用下,直覺式的呈現複線聲部。各舞曲則運用彈性速度,在圓熟簡鍊之外,呈現優雅而廣闊的情韻。《第一號組曲》BWV825的庫朗舞曲、《第二號組曲》BWV826的隨想曲,展示阿勞抒情歌唱風格的一面。
阿勞最早的錄音之一包括舒伯特《音樂瞬間》D.780 No.3在內,在最後錄音看到他回歸到音樂原點的表現。D.780 No.3從起頭開始,一反其他演奏家強調的輕靈,在基本的歌唱線外,製造顫音部分的間斷感,透過「留白」製造出獨特的時間感及韻味;在重複出現的段落時,也運用不同的音色與重量處理,增加趣味。類似的處理手法也重現在D.780 No.4,加上厚實的和絃,營造出特別的空間氣氛,也可算是一絕。聽眾在《即興曲》D.935 No.4一曲可以聆聽到阿勞清楚分明的觸鍵,宛如河流一般直奔而下,毫無窒礙。《三首鋼琴小曲》D.946,於基本的歌唱旋律外,更著重空間與內在意涵,讓「小曲」變成「大曲」,是本系列的珠玉之一。
阿勞的《貝加馬斯克組曲》,在緩慢的曲速中,卻有著柔韌而綿密的內在,不同於極盡傳達音響細緻美感的一般詮釋,並非初次聆聽就會愛上者,卻如同醇酒一般後勁十足。他從第一首的前奏曲開始,觸鍵表現是層次分明,整體錄音相當生動。細處宛如顆顆水珠泛起漣漪,大處如同浪花拍岸,綿延不絕,為德步西音樂在表面的光影之外,增添其深沈味道。月光一曲正好將這份感覺發揮到淋漓盡致,成功引領聽眾入一份純粹美感的世界,任何話語都屬多餘。整張CD至《浪漫風的圓舞曲》以完美而平靜的結束,令人久久不能自已。認識阿勞的音樂藝術,此其時矣
[原載於Muzik,3,2006年12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