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中秋節假期,將電視轉到NHK 世界台,正巧是特集的紀錄片時段。播放NHK製作講述二戰結束後,德法混血兒的生長與尋親影片,名為「我的父親是誰?」
如果有看過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雷奈導演,1959)的朋友,應該對Duras提到和德國人交往的法國女性,在戰爭結束初期的遭遇--為同鄉人士仇視,公然剃髮遊街凌辱的創傷--留下視覺上的深刻印象。該紀錄片中也播放出由法國INA典藏的紀錄片段,在那些片段中的女性,有低頭不語者,也有回罵者,態度不一。但那種強大的情緒力量(仇恨、報復)要尋求抒解管道,而以女性為宣洩出口,是在那些黑白影像背後清晰浮現著。
戰爭陰影不只及於當代人而已,他們的下一代也會受到影響,這在德法混血兒身上是非常明顯的。他們出生以後,在最初以為自己是法國人,念的是德法交戰的歷史,感受的是法國人對德國人的敵視,對自己的身世不盡瞭解。只知道「父親是誰」的問題,是一大禁忌。有的義父會在他們小的時候,誠實告知「你的父親是德國人」。他們得知身世後,在倍感驚訝與困惑的同時,有些人會選擇刻意將這段過去埋在心裡作為秘密,有些人自此埋下尋親的願望。在尋根的過程中,有時會遭到親友的嘲諷,而感到心酸。他們的法國認同中,多少有幾分苦澀。而德法之間的關係逐漸緩和,才是他們勇敢踏出尋親之旅的最大推力。
(翻攝自NHK影片《我的父親是誰》)
這些德法混血兒的訊息來源,在德國柏林有所「軍事情報中心」[?],詳盡保存戰時德國軍人的相關檔案資料,也是這些尋親者最倚賴的管道。德國當地有專人為他們提供相關服務。法國當地的支持團體,則為這些尋親人提供聯繫管道,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透過這些管道,尋親者才能夠繼續找下去。
這部影片不只呈現子女尋親的想法與心路歷程,也不忘呈現一位母親作為一個曾經被追獵的「女巫」,如何面對過去的歷史經歷,及自己在敵視氣氛中如何活過來的說法。這位母親對自己愛上德國男性並不感到後悔,對於鏡頭講述過去所遭受的待遇,也能夠平靜以對,頗見豁達。她在影片中,也坦承自己對於該不該告訴子女自己是德國人的孩子是倍感猶豫,而選擇矜口不言。在50分鐘的篇幅中,兼具兩代角度,尚屬周全。
(翻攝自NHK影片《我的父親是誰》)
幸運的子女,終可在父親老病去世前,見到他最後一面。讓彼此都曉得對方的存在,消解彼此的遺憾。而這些子女,對於自己身上兼具的德法背景,也不再排斥或隱匿,為自己的德國人特質「重紀律、守時間」,或可津津樂道,得以正面面對。
(翻攝自NHK影片《我的父親是誰》)
乍看之下,這一題材似乎跟日本人是八竿子也打不著關係的。但是細想一番,戰後有多少日本人的子女也流落在外?他們又將如何理解看待自己的認同?日本人又如何面對這些人?也跟日本自己有幾許切身關連。立基本土,但眼光放遠放寬,要有格局,可一點也不含糊。而日本NHK為製作一個50分鐘節目,就播出相當的製作預算,願意去跟INA買版權的大手筆,其精心求備、尊重版權、重視文教的態度,更可值得我們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