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新聞,有相當篇幅在報導名人訃文。
各大報的內容都差不多,就貼出其中一篇的一部分以資代表。
...吳舜文出生於中國江蘇武進縣的一個紡織世家。父親吳鏡淵不僅從事紡織業,也是中華書局創辦人。因此,她從小就愛讀書,長輩多認為她將來應該是以玩筆桿子為生的文化人,要不就是學者。...
問題何在?吳鏡淵是中華書局創辦人?此說法出自天下文化為吳舜文所寫的傳記,由於天下長年出版企業人物相關傳記,具有一定流通度與普遍性。因此,各報書寫企業人物資料時,自然會從中擷取內容,作為報導書寫內容。
但是,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此類書籍的書寫與記錄者,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查證相關訊息?難道,原傳主所言,即需有聞必錄?
我們來看看二段有關中華書局歷史的記載:
1912年元月,陸費逵在上海創辦中華書局,原是一個綜合性出版社。(中文維基百科)
1912年元月,我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陆费逵(字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成立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抓住历史机遇,编辑出版新式教科书和文化普及读物,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书局迅速崛起,到1949年,中华书局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物百科兼收,古今俱备,享誉海内外。(中華書局歷史簡介)
這上面並未提及吳鏡淵之名。
原在商務印書館圖書出版部任職的陸費逵,夥同商務同人創立中華書局,屬基本事實。而吳鏡淵確實與中華書局有關連,但並非創辦人。按吳鏡淵,名有倫,曾為清末候補知縣,之後從商,在常州投資紡織業而得以轉型成為成功的商人。1917年,中華書局由於經營擴充太快,加以經理沈知方挪用公款投機失敗,導致資金虧空,遭逢經營危機。經多方設法後,常州商人吳鏡淵入股。12月,中華書局股份公司董事會改組,以吳鏡淵任駐局辦事董事,陸費逵撤除書局局長職務,仍司理業務。此時,董事會成員中有一人為宋曜如(即宋氏大家長)。沈知方後離開中華書局,於1920年代在上海成立亞東書局,跟中華書局打對台。1919年到1921年,中華書局業務重獲發展,陸費逵擔任總經理兼任編輯所長。(相關記載,參出版學術網,1918年條)
吳鏡淵任中華書局駐局監察,為中華書局建立財務支出制度,有其貢獻。據相關人士回憶稱:
節流,主要是著力建立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這方面吳鏡淵出力最巨。發行所前所長薛季安曾回憶:「吳老先生到中華後,……大事不用說,就是連一只痰盂都要編號入冊,有專人負責管理。」(相關記載,參民六危機一文)
而在中日全面戰爭時,中華書局陸費逵隨國民政府內遷,一度遣散大批員工,但上海中華書局交吳鏡淵主持,後以美商永寧公司名義為掩護,繼續營業。(按此舉為避免日人沒收中華公司資產。畢竟中華書局在1930年代曾承印鈔票,日本情報系統當早已蒐集情資,故需有所掩蔽。)
因此,說吳鏡淵是中華書局大股東即可,不必畫蛇添足為「創辦人」。如果寫傳者對中華書局稍有歷史認識及查證能力,大概就不會輕易有聞必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