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荒島音樂:德國的選擇



書名:彼得‧魯齊卡,朱甫曉翻譯,《荒島音樂:德國的選擇》,北京:三聯書店,2007。
全書181頁。
定價RMB17.00。[Peter Ruzicka, Musik für die Insel]

此書可在販賣中國大陸簡體字書籍購得,博客來網路亦有販售。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劇院經理、音樂作家魯齊卡,設計問卷請德國文藝界名人填寫,包括「最希望帶到荒島上欣賞的一張(或一套)唱片」問題。本書就是66位人士的作答總匯。有人言簡意賅,有人申述其思路轉折後的揀選結果,有人歷數對他生命中某一時刻最具意義與紀念性的錄音,各有不同。最簡單者可以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代表:帶自己所寫的《光之星期二》Dienstag aus Licht「OKTOPHONIE是最充滿神秘感的空間音樂」。許萊亞Peter Schreier就坦承挑選一部作品是很困難的,他刻意不揀選巴哈音樂,選了室內樂曲—舒伯特《絃樂五重奏》D.956,這也是66位人士的首選。法絲賓德Brigette Fassbender則以歡樂氣氛為由,選擇小克萊巴1992年的新年音樂會錄音,應是一出人意外的選擇。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是最多人選擇的鋼琴曲目,而選擇的版本很巧合地均指向1981年的顧爾德Glenn Gould錄音。Glenn Gould因此壓過以舒曼和史克里亞賓演奏而入選的霍羅維茲Horowitz,成為入選第一名的鋼琴獨奏者。


小小歸納統計一番後發現,66人的選擇口味有某部分的集中,也有相當的分散。大部分人選擇範圍仍集中在古典、浪漫、印象至新古典時期的德奧音樂,法國音樂只有Ravel的《加斯巴之夜》入選,或許展現了一定程度的音樂品味差異;也有五分之一左右者選擇了二十世紀的當代音樂及流行樂,展現尋找代表性新聲音的態勢。作曲家獲選最多的是舒伯特,曲目包括《絃樂五重奏》、《第八號交響曲》、《第九號交響曲》、《鋼琴三重奏》、《美麗的磨坊少女》。次選貝多芬,以中後期作品《小提琴協奏曲》、《絃樂四重奏》op.131、《鋼琴小曲》op.126平分秋色。莫札特則以三齣歌劇《費加洛婚禮》、《唐喬凡尼》、《情人學校》,以及《第23號鋼琴協奏曲》、《六首晚期交響曲》、《安魂曲》入選,均為其藝境成熟時期之作。在超過4次入選的作曲家中,最特殊的應是華格納,他以單一曲目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入選,入選錄音佛特萬格勒Wilhelm Fürtwängler、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貝姆Karl Böhm三種版本。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與後人向《賦格的藝術》註解致敬新作同樣入選,應是一項很特殊的經驗。



指揮首選的佛特萬格勒,被選最多的不是他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而是與女高音Flagstad演出的《崔斯坦伊索德》。指揮次選的卡拉揚均以其指揮歌劇而入選,分別包括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理查‧史特勞斯的《亞麗安德妮在納克索斯島》Ariadne auf Naxos、莫札特《情人學校》Cosi fan Tutti入選。選擇最多的室內樂演奏者則為卡薩爾斯Casals,他參與了舒伯特《絃樂五重奏》、海頓《鋼琴三重奏》及舒伯特《鋼琴三重奏》(後兩者為提博Jacques Thibaud與柯爾托Alfred Cortot的合作)。在這些選擇中,一般熟知的「名家」「大師」「經典錄音」還是因著一些共識標準而存在著。

閱讀這本書,自始至終應明瞭,這是德奧文化背景下的品味,不必然能放諸四海皆準,一體適用於其他發佈文章各地。如果是新手,對於所謂的「經典」為何,是可以好好體認理解一番的。對於好奇心強的老手們,從品味「經典」之外,進而探索有代表性的新聲音,應當也是一項不可錯過的任務。我們也可好奇一問,在1980、90年代唱片雜誌所推選的「荒島錄音」之後,現在本地的音樂產業工作者又會選擇什麼曲目作為「荒島錄音」,而和以前的選擇有何異同?應是個令人倍感好奇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