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2010北京行D3-PT2

出門前先評估過,決定先去史家胡同,再從那裡到皇家糧倉,在下班時間坐地鐵到燈市口下車,是比較確定不塞車的方式。我們不打算去800M外的西直門站,問了旅館附近的大嬸,得到的答案是新街口站比較近,我們便往新街口站前進。





在一處不起眼的地方,兩人突然眼睛一亮:這不是教堂嗎?看過地圖是知道附近有西直門天主堂,但沒想到就在西內大街上,我們被地圖欺了一次。姬樣在歐洲的薰陶下,是有門框、石雕、彩繪窗花就要看,蠟燭就要點的,當然就決定進去。我們這兩個臉上寫著「觀光客」三個字的,基本上就是想看教堂的物,順便想點個蠟燭,以免碼頭沒拜到,旅行的狀況不斷。孰料教堂晚禱時間,星期五還是拜苦路,當場沒看到蠟燭,其實我們是準備走的。但因為我們可能是當時教堂中最年輕的,有熱心的大嬸就要我們過去,接受神父的祝福。我們遲疑了一下,不知道是否是限教友參加?但大嬸直說沒有關係,還教我們要擺個手勢,這般那般的,兩個傻觀光客就接受神父的祝福。然後衝出教堂,往地鐵站行進。心中想著:這家教堂這麼近,我們居然沒有先來「拜碼頭」,難不成就是因為這般被罰了?



這次經驗,勾起我們的好奇心:難道北京的天主教堂都不可以點蠟燭嗎?那到底哪一間是可以點蠟燭的?在頤和園我們已經發現完全不像一般臺灣寺廟的燒香印象,哪兒的佛教寺廟可以燒香?在這番疑惑下,我們接下來的行程,就增添了尋找燒香、點蠟燭的宗教之旅。可我們明明在技術上都不是宗教信徒。為什麼會這樣?於是,我們的北京之旅,便增添了一股奇妙的主軸線:尋訪教堂之旅。











地鐵轉啊轉,到燈市口下車後,往史家胡同前進。三年前陪師長走過好園賓館,這次當然再走一趟,走完胡同看到胡同中的商業低調奢華,也並存有雜院多戶共處的紊亂。三年前宣稱要拆的地方現在已經興築大樓中,好園賓館還在,當然要拍一張。走完史家胡同,走朝陽門南小街、朝陽門內大街、轉豆瓣胡同方向一路前進,走了快半小時,終於在六點半前準時到達東門倉胡同的南新倉皇家糧倉。進入餐廳用了牡丹宴,簡單說就是中菜西吃的自助餐,菜樣不少,涼菜冷盤不錯,湯ok。烤鴨荷葉餅皮不錯,但鴨子因為暴露在冷氣中偏乾,可惜了。這就算是這次在北京吃到的鴨子XD








七點半牡丹亭準時開場。其實文武場樂師相當好,我覺得是不能忽略的靈魂人物。當笛師在我後頭吹出序奏時,聽到他的笛膜瀕臨破裂,我還真擔心會不會偏掉。尤其是中國笛子的音準很難抓,結果這位笛師音都是準的,這才恐怖。其實,廳堂版牡丹亭已經拿掉最累贅的部分,留下整組劇本中最勁爆的主軸情節。整體而言情節相當緊湊,又加了新的舞台劇手法,即便我對崑曲的印象不多,卻也可以在大多數時間中聚精會神的觀賞它。男女主角二十出頭,在扮相上很有優勢,也努力的用細微的肢體動作、眉眼表情作表身段,是很吸睛,男帥女媚。杜麗娘其實相當勇於追求自己所要的,以夢為媒介,因愛而死,因愛而活,劇作家透過這位十六歲小姐對禮教體制的衝撞,其實是相當超越時代的設計。







主辦單位在劇終之後,提供專業攝影師照相服務,觀眾可以跟男女主角拍照留影,相當具有「到此一遊」的紀念功用。我們當然也拍了一張。總說起來,能買到一場只有六張配額的RMB380票,有這番體驗,還是值得的。姬樣可是花了很大功夫才買到票的!體驗這番在古老屋宇中用餐、看戲的時空交錯,在某個程度上有點不太真實的感受。我們走到保利大廈附近的東四十地鐵站,轉往姬樣要去的簋街,買看戲後的食物,再帶著外賣食物坐地鐵回旅館。what a day!




===


後記:寫這篇遊記前後,跟一位朋友L談天,他提問:王國維當年自沈昆明湖,究竟湖面狀況如何?我接下來想到的是1966年文革時段的昆明湖,往往成為不堪批鬥遊街者,選擇自沈的場所。據說,當時在蘆葦之間,就看得到浮沈的往生者。水未必深,但是水下淤泥與植物,使他們終得如願。不過當時這些自沈者,並不因此得到真正解脫。「自絕於人民」,可是一大罪也。就算沉冤終得昭雪,但巴金所言的「文革紀念館」至今還渺無蹤影,令人不得不思復再三,美景之中,蘊藏著無盡血淚。只是有多少人想得起來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