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2010北京行D5

第二天西直門天主堂的經驗與疑惑,或許成為我們二人的執念。執念的開關一旦switch on,要轉變成off就非常不容易。D5相對零碎,因此在星期六回旅館後的行程安排中,就成為執念switch off的一天。昨天車行路過王府井教堂,見到教堂大門緊閉,當然就不必進去。我2007年去過那兒,此次不必刻意重遊。既然收集完北京天主教東、西堂,就該把南、北堂也KO掉。只是,北京行變成收集教堂之行,實在是有點奇妙的主軸線。





星期天早上的海峽兩岸節目,或許是一週新聞大總集,所以馬戲團指數達到滿點5分。決定出門後的第一站坐地鐵前往西四,去天主教北堂—西什庫教堂。走在西四南大街上,路邊小販賣紅棗,季節還不對,但特殊的賣點在於交通工具—馬車(不過馬兒的狀態並非最好)。喜愛看馬兒走路的姬樣便忍不住先買了紅棗,順便拍點照片。











我們再轉往西安門大街、西什庫大街,順利到達西什庫教堂。西什庫教堂是中西合璧指數相當高的建築物,外頭狀似胡同的門,進去之後另有一番世界。附近有幾棟房子現在是武警所用。1900年夏,義和團曾經圍攻西什庫,與躲在教堂的教民及其護衛團發生激戰,教堂外圍建物遭毀,但教堂本身大體無恙,事後教堂經過整修形成今日面貌。西什庫的立面與基本結構雖然是十足的哥德式建築尖塔、尖頂、簷獸(符合中世紀教堂所重視的聲響與視覺效果),山牆、花紋、碑亭、石獅卻又提醒觀看者這裡是位居「異國」--中國。教堂內部更是使用大量的紅、綠直線柱,達到中國宮殿寺廟最常見的紅柱綠竹交織的效果,但是它可能並不是一個適合待在裡面太久的環境(線條過多,其實在視覺上是相當紛亂的)。如果說,歌德式教堂要有蓋得高的尖塔,是取其直通上帝之音之境的效果,西什庫的中西融合似乎或許是反應中國人所認知的宗教世界與美感,或許雙方理念跟美感其實有所衝突的,在衝突後要做的融合以各取所需,效果似乎不是那麼盡如人意。教堂內部拜苦路的七幅畫像(都是西式)都在,窗花色調還好,有修整過。其中一個特殊的部分是裡頭有中式旗裝的聖母懷抱聖嬰像,牧羊者與羊群的線條顯然也是中式美感的呈現。教堂祭壇旁邊垂飾一副對聯「無始無終先做形聲真主宰;宣仁宣義聿昭拯濟大權衡」(清聖祖讀完聖經後寫下對聖經的理解,以此製聯相贈)意指「天」之至高至能(ok,當然可以代換成天主,這是可以隨人解釋的。因此要敬天),果真是中西合璧的結果。


進去的時候剛好彌撒結束,外頭有兩組準備婚禮的新人及家屬分集碑亭準備中。姬樣決定先留下來看看狀況,反正教堂不會輕易趕在教堂內的人出去的。我們便旁觀了一場婚禮。北京之旅又增加一場奇妙的經驗。











事後知道,西什庫教堂現在是北京最熱門的西式教堂婚禮場地,基本上可能是每一小時一節(含前製預備、事後設備拆除在內),儀式時間約半小時。婚禮儀式相對簡單,主禱天主經的部分還在,但之進堂後問雙方「今日由誰引領而來」的段落被省略了。整個婚禮的儀式主導落在神父與司儀上。新人忙著重複「不論貧病勞苦」的長篇詞語,再說我願意。顯然這場婚禮中新郎是教友,對儀式細節較為熟悉,新娘並非教友,動作與陳詞相對生硬。神父的訓誡也大致上在愛國愛社會愛家,婚姻長久依靠信仰與夫妻間的溝通等論調為中心,氣氛還好,以向神父、家長、夫妻彼此鞠躬三次收尾。(不過,這裡是教會,至高至能的天主、基督在哪裡?)婚禮儀式的本身其實也已經是兩百年來中西合璧加向無神論社會妥協的結果。離開時看見外頭居然用起加長Hummer當婚禮前導,自是稀奇之至,自要拍照存證,以符鄉民名言--有圖有真相!這家教堂感覺上就是一個高度婚禮企業化的處所,嚴格說,宗教氣氛相對淡薄。


在西什庫看了半天,蠟燭在哪裡?根本找不到!執念開關仍然switch on!








看來一定要往下一處教堂前進了。不過燒香的執念是比較容易就近解決。我昨天想起三年前的北京行,蒙北京友人橐兄及陽光帶領赴中國佛教會所在的廣濟寺上香,橐兄昨晚跟姬樣也說去廣濟寺。該寺位在西四站不遠的阜城門內大街,查地圖確認步行可及。所以我們便折回西四站轉阜城門內大街。我們在廣濟寺當然買最便宜的香,捻香祝禱,希望遠行者一切平安順利,周遭親友平安健康。三年前燒香時,記得香是一支到底無柱,這次的香通通都有柱了,只是最起碼的香(三塊一把,共三支)上面的字樣非常的市井化:招財進寶blahblahblah……








在廣濟寺繞了一圈之後,入地鐵站搭至陶然亭,以完成姬樣此行最想去的景點之一:三聖庵姻緣樹前進,同時在該處素食餐廳用餐。姬樣行前計劃在抵達當晚就想衝去,是我勸阻最好不要,便改到白天。但是當我們步行一段不太短的路,找到小區抵達三聖庵門口,只見一張熟悉的告示迎面:整修中,不開放。我們的心裡頓時如同蒙受重擊一番。這次旅行遭受這類重擊已非第一次了(呵)。含恨拍了庵門口的石獅,不死心的我們看到門口貼了張告示還有門鈴,好奇試了一下,果真有人應門,只是堅定表示:絕對不可以入內拍照,所以姻緣樹byebye。這一帶由於是舊北京的城南,其實生活衣食頗多,又算是回民區,眼見涮肉、烤物頗多,我們決定來北京總要吃個涮肉,才算道地的北京行。我們便進了南來順,點兩盤羊肉、幾盤菜,權充中餐。店員建議我們用銅鍋,火力旺,比瓦斯爐的好吃,果真如此。價格也算公道,加上飲料後一人均攤RMB50。





姬樣警告過,中式點心稻香村絕不可以在她吃飯以前進去,否則她會喪失理智地一買不可收拾。在吃飽喝足後,姬樣進入稻香村宣武區分店,果真是吃飽有節制,挑撿幾樣點心及藕粉結帳帶走。中秋節快到了,所以店中當然擺些應景陳設,兔兒爺、兔兒婆,整個兔子家族全員到齊。





我們要前往地鐵站往宣武門南堂前進,路經宣武門少年宮,OMG,這間多用途中心的附設戲院還裝了Dolby 6.1聲道的設備,真猛!出地鐵宣武門站,因為不清楚方位,問了幾個路人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清楚。問路的姬樣碰到最勁爆的經驗是,當她操著一口尾音上揚的普通話問路時,問到一個台灣國語腔調的回應,不禁覺得「這在幹嘛啊」!要問天主教堂,才有回應,講南堂,大家還不知道在說啥。可,地圖就標南堂,你要怎樣XD













我們最後終於到達宣武門天主堂--南堂。南堂建築甚早,但遭逢天災亦多,重修過幾次,1900年亦毀於義和團,之後重建,但其重建主結構及山牆等部分均依照原貌。外頭雖然像西什庫也有中西合璧的影子,但穹頂結構就是西式建築特有產物。教堂立有利瑪竇、聖沙勿略像,教堂正殿後方二樓,除可供信友站立外,亦可供詩班在此獻唱,形式格局比例是對的。窗花ok,原來的管風琴在文革前拆掉,現在是用電子琴替代。當日下午是英語聯誼時間,氣氛虔敬寧靜。最重要的是我們找到要的目標了!當下立即誠心誠意的點完蠟燭,祈願祝福。又有教友來關切我們的行動,希望引領我們「認識真神」,這個地方似乎見到我們這種年齡層的觀光客跑到教堂參觀,都有幾分好奇感。不過這樣出入佛教、天主殿堂下來,執念的開關至少已經往switch off的方向轉過去了。








剩下的時間,我們步行到姬樣的重點目標:實驗二小參觀。路經清學部舊址(現在是餐廳),旁邊還有武警招待所(閃邊照相),終於找了半天看到實驗二小。這邊的重點國小,用新大樓、大校地收學生,就是資源集中在重點學校就是了。前兩天看到的史家小學也是這樣。姬樣想到總統府附近的那家學校的校舍就捶心肝不已,高中還比不上人家一所小學(淚)。








時間緊迫,走了段路,途經前熊希齡府,拍了張照,終於打到車回旅館。將事先打包好的行李再稍作調整後,與姬樣道別,打車前往機場。在機場完成手續,和北京友人電話道別,決定坐一下,找個coffee shop喝杯Latte,吃塊Tiramisu先填點肚子,只是這餐具怎麼看都不太像是咖啡杯。姬樣看圖之後以為是Royal Doulton,可我實際拿起來看是不折不扣的中國製骨磁杯。可真是A貨到一個地步啊!





北京之行到此大致告一段落。純粹去玩的心情當然比較放得開,旅程中的所有小事(包含各種意外在內),點點滴滴,都在心頭。有好的友伴去,好的行程規劃,是個讓旅遊加分的必要條件,姬樣是很好的旅伴,注重事前多溝通,瞭解彼此的喜好,排出一個不錯的行程。至於意外是非人力能控制範圍,只要無災無難,也就萬事ok了。作為伴遊,當然重視自己的承諾,並努力完成這些承諾。好的天氣,使得拍出來的照片成色不錯。這次的行程雖然不怎麼像典型北京行,但在我們的心中應該還是一場難忘的行程。


===
後記:
有人問到,這樣幾天下來,車費不會花很多嗎?其實,個人覺得只要善用北京的公交車、地鐵系統,再輔助出租車,加上步行(當然要保證體力支持得住)。其實車費的支出還是會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的。何況,當你曾經在東城與西城間穿梭,在下班尖峰堵車時間看著出租車跳表,最後下車突破70元之後,就不會再為車費多少想不開了。


北京的美感,或許是一種偏向沈靜而肅穆莊嚴的氣氛,要浮現一種「大器」感吧?但,近年這種「大器」感,已經呈現另一種新的都市情調與意趣了。


廣濟寺走所謂「正信」路線,自不再燒紙錢。開放廟區部分也維持得算不錯。廟區尚有宗教氣息。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2010北京行D4

今天早上的海峽兩岸爆點不夠,馬戲團指數以五分滿分計算的話,大概是1.5的等級,比起昨天的等級3,自是大大遜色。昨天晚上討論今天行程,今天決定去故宮、北海公園、王府井,這樣就可以解決下午茶,可以的話再去採購。



地鐵到天安門西站下車,本來就預期到今天星期六會是人潮洶湧的時候,也確實符合預期般的多。由於昨天頤和園的教訓,今天早就打定主意,決不會進門時就將聯票一次買齊。沿天安門邊、長安大街外城牆行進時,我們想到的是那些需要上朝的京官在半夜四更前要起床梳洗,趕著五更前到城外列隊;皇帝也要辦理這些例行公事,這可都不是輕鬆的事情。難怪超有錢的萬曆皇帝乾脆蹺班去也。那長串人龍可真是恐怖的事。(由此就知道我們都讀過《萬曆十五年》:p)






故宮眼見所及,除了規模浩大的宮殿群之外,就是川流不息的人潮。我們一路從午門沿路拍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一中軸線,都像是在打人肉肉搏戰。體型不算壯碩的兩人要殺進跟殺出重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大殿都有龍椅跟匾額,遊客一定都會跑到前面去拍殿內的龍椅,大家都在擠,沒有進出動線,自然只有各憑本事,最後是一片「混亂」可以形容。姬樣發現擠兩回下來,隨身包外贅花飾的縫線都被擠斷,所以決定不拼了。衝的任務就由同伴我負責代勞了XD











其實故宮的觀看重點就是建築群,它仗恃佔地大,不對入場人數做管制,自然也為人潮洶湧付出代價。要論旅遊品質,其實並不算太好。這些宮殿在去除皇家色彩後,成為公眾使用的處所,皇家過去的精緻感其實已經消失殆盡,成為人聲鼎沸的菜市場。而公家管理機構也只注重賺錢,整修也只做三大殿中軸線,旁邊宮殿區的維修狀況顯然就有些抱歉。加以人民公德心的不足,刻字「到此一遊」者比比皆是,從管理單位必須在各處立排不要刻字、不要觸摸,顯見此一現象之嚴重。








看完三大殿後,我們決定去坤寧宮、御花園、儲秀宮看看,然後轉到東邊看看就走。我們對於重複性甚高的宮殿其實興趣有限,何況裡頭陳設其實顯得空蕩,就是展現「大」的氣勢。看多了也是會累的。其實坤寧宮跟儲秀宮都該好好關閉整修,重新上漆,結構整修,否則還真有倒塌的危險。御花園以柏木為主,樹齡甚高,長得狀況不錯,還活著,倒可一看。











其實故宮有些公共擺設的裝飾是有意思的。孔雀、梅花鹿、石獅、漢白玉雕飾、大象,這還比較有意思些。我們當然比較喜歡拍這些物品。至於刻意擺出被刮掉金漆的大青銅缸,與內殿區的金漆缸,自是要提醒大家「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史,誰說展覽沒有政治意義呢?這應該是很清楚的吧。其實我們大概除了就學階段的參觀,陪朋友去臺北故宮,平常不會主動去,北京本地的朋友也有類似現象。但真的要在此說一下,故宮特展內容豐富,而且主題設計相當清楚,是很好的文物展覽。有機會去的人應該要好好看看才是。北京故宮就算是外人捐贈的展覽,辦的內容坦白說也是2266(反正賓主盡歡就好),精緻度還是略遜一籌。我們很早就決定不去珍寶館、鐘錶館,所以玩到中午其實也該走了。故宮到九月還是旺季門票,RMB60,很搶錢。比較起來,北京的車費也沒這麼搶。就故宮門票比較,台北實在是太客氣了。








在故宮接到友人橐兄電話告知今天加班,晚上再約我們吃飯,所以我們晚上時間就空下來,約好在南鑼鼓巷一帶見面,姬樣就可以順道看那兒一圈。離開故宮,前往北海公園。其實故宮御花園跟北海公園基本上在園林的設計、樹木植栽理念是接近的,精緻度其實比頤和園高。我個人是覺得這裡用RMB10進去,所能得到的精緻感是超乎門票價值的。尤其是在知名景點門票動輒30、40、60之時,比車錢還要搶人,10元價真是可親之至。











(仿膳的圖片都是姬樣拍攝)
北海公園指標性建物白塔也跟頤和園一樣是藏密風格。我們為了找仿膳,其實爬了一段路,也差點登上白塔。不過,「人是鐵,飯是鋼」,吃飯最重要,我們便進了仿膳。由於它真的不便宜,所以我們一點半進去,其實還是有位置可坐。我們看菜單,因為只有兩個人,所以要刪菜,決定刪掉菇類。肉類部分,兩邊稍有差異,一邊有駱駝肉,一邊有左公雞。就稀有度來說,我們當然想嚐嚐駱駝肉,於是左公雞byebye。甜點先上,綠豆過篩之後看不到殼,做工很細,甜點對我們二人的胃。河魚料理炸過再糖醋,為了掩蓋河魚比較腥的味道,情理之中。蝦,新鮮的,可以了。這裡是北京,不是靠海都市,可以理解。駱駝肉上來之後,姬樣吃了一嘴,露出微妙的表情,表示吃的時候,肉下面的香料也要用筷子夾起來吃掉。因為駱駝肉的微妙之處在於它比較韌,咬的人牙要很好(對,我牙不好);而且有一種獨特的油脂味,可以說是好蠟油。如果說成語味同嚼臘,大概駱駝肉可以用「嚼臘」來說吧?當然現在這句成語是「無味」之意,香料菜加上去就是稍微掩蓋這股「臘」味。知名的燒餅也吃了,推酥有做出來。豆沙就是標準的豬油做的,味道確實比較好。湯是有下功夫做的,清湯但對我們的胃,會覺得好喝。基本上,仿膳的口味就是標準幾十年前老外省口味比較重鹹(鹽不要錢嗎XD),但菜夠精緻。它不太像臺灣烹飪時慣於使用勾芡、塞滿料,還是會講一點留白的空間。如果不習慣這種口味的,就不必花錢試了又心懷怨懟。但如果有吃過,也比較習慣老外省口味的,仿膳或許還會讓你找到那股懷舊老味道。

附筆:我們想喝冷飲,在仿膳點了汽水,也點了冰塊,不過冰塊沒有加收服務費,還真出乎意料之外。不過RMB198,確實不是筆小數字就是了。


飯後在仿膳金光閃閃的幕拍照留影,再繞了圈湖,我們不想遊船,那種腳踩船不是兩個女生就可以輕易處理的,好嗎?付了上白塔的門票之後,看了上面區塊幾座藏密寺廟,裡頭還有尊班禪送的佛像,旁邊擺放藏密法器,在那邊雙手合十祝禱一番。也就是在這裡,我們發現許願池,其實就是跟故宮同樣的大青銅缸,但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慨嘆的是:它的共振聲音董~嗡~的殘響是一等一的棒,可是我們翻遍身上,只有中國的鎳幣可以丟進去,但是鎳幣的重量不夠,丟入許願池就無法產生漂亮的共振殘響。想必這個許願池用台幣5塊、10塊丟的話,效果會相當好。(教訓:以後出門一定要放一點零錢,因為可能會有其他的用處XD)要下山時,我們找了下路,決定選一條比較安全的路,「出門在外安全最重要」,果真順利下山。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去哪裡?我們決定先離開公園,到長安大街碰運氣。到長安大街後面臨的狀況是打不到車,但又離地鐵站很遠,幸好走了一陣,在路口找到車坐,我們決定調整行程:先去美術館東街先採購,再趕下午茶。(其實我們如果在北海公園等公交車,也是可以到美術館東街的,只是當時想先去王府井,所以刪掉。可是上了出租車想法又變了,千金難買早知道啊XD)下車找不到店,用上手機問清店的方位,終於順利入店。採購其實時間花得並不久,沒有的就是沒有,有的當然就挑挑揀揀。在下的「大戶」不是作假的,還是挖到一些東西,結果在店中發生山崩狀況,需要店員默默遞上籃子裝入;只是有幾片正巧店內只有一片,要等店員從其他分店調貨,等了段時間才到。於是採購完以後,我們匆忙出店,準備打車趕去吃茶。但北京的莫非定律再度浮現:要車車不來。公交車先到,選一台到新東安市場的上車,然後從東安市場快速步行到金魚胡同的王府半島前進。我們終於在下午茶關櫃前成功遞單,坐入Lobby。








姬樣吃過香港、上海半島,當然乘機蒐集一下亞洲的半島,補完北京後,目前尚欠日本這塊的拼圖有待補完。我則是上次香港遊,因為一個人吃不了下午茶,所以用這次小小彌補一下。熟稔英國下午茶之道的姬樣,評比一下這裡的餐具、菜色,還有說明要如何漂亮、優雅而正確的拿下午茶杯喝茶。這應該讓她說比較適當。總而言之,餐具有點不對。我點的混合茶就是那樣,加奶加糖,我對Strong的茶還有耐受度,當然可以喝。反正它的scone不錯,不會乾,抹的果醬也夠好,搭配起來的口感確實不壞。鹹點ok。服務態度當然還有待加強。至於大堂裡頭的琴跟長笛演奏如何?那,就算了吧。


吃完下午茶,當然就享受飯店門童幫忙叫車的服務,在地安門大街堵了一下,還是到南鑼鼓巷等北京友人橐兄。夜晚的南鑼鼓巷看來另有一番景色,個性小店燈火通明,人潮洶湧。橐兄是個熱情的北方漢子,這次還帶家人同來,感謝他的盛情招待,我們有餐不錯的雲南菜吃。大家談談工作、生活、喜好,渡過一個快樂的晚上。橐兄的六歲女兒包包還是個純真的孩子,有父母的真心寵愛,我們兩個「阿姨」當然也會喜歡逗弄這樣的孩子。


飯後承橐兄好意,開車送我們回旅館。對住在城外的他們,要找城內的道路也不是容易的事,幸好有GPS這種恩物,就算開錯了,到下個路口(可能是兩公里之後)再轉回來還是可以的XD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2010北京行D3-PT2

出門前先評估過,決定先去史家胡同,再從那裡到皇家糧倉,在下班時間坐地鐵到燈市口下車,是比較確定不塞車的方式。我們不打算去800M外的西直門站,問了旅館附近的大嬸,得到的答案是新街口站比較近,我們便往新街口站前進。





在一處不起眼的地方,兩人突然眼睛一亮:這不是教堂嗎?看過地圖是知道附近有西直門天主堂,但沒想到就在西內大街上,我們被地圖欺了一次。姬樣在歐洲的薰陶下,是有門框、石雕、彩繪窗花就要看,蠟燭就要點的,當然就決定進去。我們這兩個臉上寫著「觀光客」三個字的,基本上就是想看教堂的物,順便想點個蠟燭,以免碼頭沒拜到,旅行的狀況不斷。孰料教堂晚禱時間,星期五還是拜苦路,當場沒看到蠟燭,其實我們是準備走的。但因為我們可能是當時教堂中最年輕的,有熱心的大嬸就要我們過去,接受神父的祝福。我們遲疑了一下,不知道是否是限教友參加?但大嬸直說沒有關係,還教我們要擺個手勢,這般那般的,兩個傻觀光客就接受神父的祝福。然後衝出教堂,往地鐵站行進。心中想著:這家教堂這麼近,我們居然沒有先來「拜碼頭」,難不成就是因為這般被罰了?



這次經驗,勾起我們的好奇心:難道北京的天主教堂都不可以點蠟燭嗎?那到底哪一間是可以點蠟燭的?在頤和園我們已經發現完全不像一般臺灣寺廟的燒香印象,哪兒的佛教寺廟可以燒香?在這番疑惑下,我們接下來的行程,就增添了尋找燒香、點蠟燭的宗教之旅。可我們明明在技術上都不是宗教信徒。為什麼會這樣?於是,我們的北京之旅,便增添了一股奇妙的主軸線:尋訪教堂之旅。











地鐵轉啊轉,到燈市口下車後,往史家胡同前進。三年前陪師長走過好園賓館,這次當然再走一趟,走完胡同看到胡同中的商業低調奢華,也並存有雜院多戶共處的紊亂。三年前宣稱要拆的地方現在已經興築大樓中,好園賓館還在,當然要拍一張。走完史家胡同,走朝陽門南小街、朝陽門內大街、轉豆瓣胡同方向一路前進,走了快半小時,終於在六點半前準時到達東門倉胡同的南新倉皇家糧倉。進入餐廳用了牡丹宴,簡單說就是中菜西吃的自助餐,菜樣不少,涼菜冷盤不錯,湯ok。烤鴨荷葉餅皮不錯,但鴨子因為暴露在冷氣中偏乾,可惜了。這就算是這次在北京吃到的鴨子XD








七點半牡丹亭準時開場。其實文武場樂師相當好,我覺得是不能忽略的靈魂人物。當笛師在我後頭吹出序奏時,聽到他的笛膜瀕臨破裂,我還真擔心會不會偏掉。尤其是中國笛子的音準很難抓,結果這位笛師音都是準的,這才恐怖。其實,廳堂版牡丹亭已經拿掉最累贅的部分,留下整組劇本中最勁爆的主軸情節。整體而言情節相當緊湊,又加了新的舞台劇手法,即便我對崑曲的印象不多,卻也可以在大多數時間中聚精會神的觀賞它。男女主角二十出頭,在扮相上很有優勢,也努力的用細微的肢體動作、眉眼表情作表身段,是很吸睛,男帥女媚。杜麗娘其實相當勇於追求自己所要的,以夢為媒介,因愛而死,因愛而活,劇作家透過這位十六歲小姐對禮教體制的衝撞,其實是相當超越時代的設計。







主辦單位在劇終之後,提供專業攝影師照相服務,觀眾可以跟男女主角拍照留影,相當具有「到此一遊」的紀念功用。我們當然也拍了一張。總說起來,能買到一場只有六張配額的RMB380票,有這番體驗,還是值得的。姬樣可是花了很大功夫才買到票的!體驗這番在古老屋宇中用餐、看戲的時空交錯,在某個程度上有點不太真實的感受。我們走到保利大廈附近的東四十地鐵站,轉往姬樣要去的簋街,買看戲後的食物,再帶著外賣食物坐地鐵回旅館。what a day!




===


後記:寫這篇遊記前後,跟一位朋友L談天,他提問:王國維當年自沈昆明湖,究竟湖面狀況如何?我接下來想到的是1966年文革時段的昆明湖,往往成為不堪批鬥遊街者,選擇自沈的場所。據說,當時在蘆葦之間,就看得到浮沈的往生者。水未必深,但是水下淤泥與植物,使他們終得如願。不過當時這些自沈者,並不因此得到真正解脫。「自絕於人民」,可是一大罪也。就算沉冤終得昭雪,但巴金所言的「文革紀念館」至今還渺無蹤影,令人不得不思復再三,美景之中,蘊藏著無盡血淚。只是有多少人想得起來呢?

2010北京行D3-PT1

兩人會合全日出遊的第一天,是在中央電視台CCTV4的「海峽兩岸」報導中開始的。如果要知道台灣在中國眼中的形象,就像個馬戲團一樣,是讓我們這些身處在台灣的人都覺得他是在報導一個「疏離的客體」。接下來幾天的早上,賴床同時我們是在為今天相關新聞報導的馬戲團指數打分數。起床更衣,吃飯店附贈牛奶麵包(姬樣的牛奶我負責KO),CCTV4在新聞後播了一個具有瓊瑤風格、狗血度很高的都會時裝連續劇,居然還是張國立主演的,呃。


姬樣先約好地點去取皇家糧倉RMB380牡丹亭票券,我們便坐公交車到西外大街郵局,先問要寄國際包裹的相關問題,姬樣路經北展,忍不住繞了一圈拍照。經過正殿,看見國際金融展字樣,她忍不住說一定要拍照存證了。路經附近的永和豆漿,姬樣買了杯熱豆漿外帶。我們坐上地鐵去海淀知春里站附近的衛星大廈,取票後再轉地鐵到頤和園。衛星大廈,名字夠炫,原來是國營事業群所在,切莫小看。








到頤和園,自北宮門站出,小繞路終於找對方向入園,姬樣買了糖炒栗子,我們買了門票(含聯票在內)RMB60入內,先看蘇州街,姬樣看地圖決定直上佛香閣。我們走的是上佛香閣後面的山路,野地山石依勢鑿出可容立腳之處,台階還不小,跨距也大,兩人氣喘吁吁、邊走邊罵地爬上佛香閣後門。但是,要進入佛香閣之前,發現:我的門票沒有了。找遍全身上下還是一樣。繼昨天清理把酒店入住預刷單弄掉後,再度發生狀況。回頭想想,應該是在爬佛香閣的路上掉了,要不要回去找呢?答案很清楚吧!No. 所以我決定再買張入佛香閣的票。佛香閣果真漂亮,位在頤和園萬壽山頂,氣象萬千。基本上,皇家建築的特色就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達到「大」的極致效果。在這番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當然皇家御用的部分要被用來服務於人民啦,現在變成觀光資源,也不令人意外。佛香閣的千手觀音,顯然是藏密風格,跟我們所習慣的不太相同。大家別忘了大清可是個多民族國家,他需要用宗教政策跟各民族打交道,密宗就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管道,當然他們自己也可以信這款。






既然來佛香閣,就順勢到排雲殿,建築形式相近。我們後來想想,從後門上來也好,不然爬前面的階梯,跨距雖較平,可是階梯容腳處不大,其實也不算很友善的爬坡空間。我們只能說,游獵出身的滿州人騎馬打仗功夫不錯,體力忒好吧!




下排雲殿,理應前往四大部洲,但是一入園看到公告整修,那就算了,藏密建築智慧海byebye。決定坐渡船渡昆明湖上龍王殿,姬樣順便問船家要從那個方向繞堤走,而又不會浪費無謂時間。看十七孔橋,體會當年建築技術的可能,自是要點。上到龍王廟,看了看,略作小憩,我拿昨晚買的香蕉吃掉,喝些水。(後來就知道,香蕉只帶一條出門是不夠的,淚)姬樣喝完豆漿,吃了些栗子。








我們選擇西堤區,因為那兒比較少建築群,臺灣人的行程跟園內付費導遊都不鼓勵走那邊,大都往東走,宮殿多。可是西邊自然風光確實不同,亦可好好一看。我們邊走邊拍,路上柳樹垂蔭,眼看快走到柳橋時,又見通往柳橋的路上貼了一張公告:柳橋至藻鑒堂段整修。恨啊。我們運氣「好」到要去的點都在整修,是怎樣。(不過查了一下,藻鑒堂一直是中共幹部私休區,戒備森嚴,外人是進不去的)其實頤和園應該是適合騎馬的,路寬平直,騎馬所見景色變化較多,方可「三步一景,五步一畫」,走路腳程不同,其實是相對單調一些。可供畫舫渡過處的拱橋斜度特高,但另鋪馬道。我們自知體力太遜,當然選走馬道,不會為了追求浪漫而走拱橋。






路上遠望玉泉山寶塔,確實是番不同的感受。邊拍邊聊的過程中間,又來一樣意外慘劇,姬樣的相機電池先沒電了,再來是我的也沒電了。所以必須下定決心,還要留下來嗎?想了想,命運如此,我們別惱了,先回旅館換電池要緊。問了問園中服務人員走向,我們大致上是朝西門前進,決定走到西門處再看看,就出園,這樣才能達到臺灣人旅遊最低標「在頤和園待滿四小時」。終於看到一個小攤,有賣果汁牛奶,我忍不住買了一罐RMB7,500CC全部喝光。此舉只得到姬樣的註解:你餓壞了。姬樣自己終於喝光存水,買了罐新水。


上到暢觀堂及其附近配殿廊間休息時,有入園民眾自帶民樂樂器(柳琴)練習,可音階不準,真難熬。這是否意味我有職業病?看完六角、八角亭出園。後續的問題是公交車站在哪裡?找到站牌看了看,似乎都在海淀繞。決定繞到大馬路下車,轉出租車回旅館。公交車行經新建好的人大附小,差點想衝下去,但還是算了。在藍靛廠找到出租車,碰上四點半的小堵車潮,回旅館換完電池,檢查晚上的門票還在我身上,murmur一下出門。自從早上掉了票以後,我陷入一個緊張的狀態,會多瞧瞧門票還在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