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12年9月東京築地本願寺


觀看築地本願寺是很有趣的經驗,是一個集所有衝突元素而達到奇妙協調感的結果。

東大讀書時期,伊東自畫像(圖片來源:社團法人日本建築學會建築博物館伊東忠太資料)

設計者伊東忠太(1867-1954)是妖怪粉,東大訓練出身,專研建築史,主持京都法隆寺復建計畫。伊東深信所有建築元素出自希臘,中國是屬於中間的傳遞站角色。為了證實其論據,他曾於二十世紀初期到中國親身考察古建築,也因此撰寫專書,在大學任教。他認為中國建築最大特色有七:在宮室本位、左右比例齊一、屋頂與窗框富有裝飾、因地制宜或磚或木或混合施用(而以木造對日本影響最大)、以陰陽五行原則選用色彩、花紋樣與民間信仰的關連。(〈日本伊東忠太博士講演:支那建築之研究(本年6月18日在北平中國營造學社席上)〉,《湖社月刊》,1931年31-40期合訂本,頁163-166)他與二十世紀中國建築師們有所往還,曾於營造學會成立會上致詞,在該演講中,伊東提到古建築至今因維修不良毀棄多見,「所望支那日本兩國,互相提攜。必使此項事業,克底於大成之域。至其具體方法,據鄙人所見,在支那方面,以調查文獻為主,日本方面,以研究遺物為主,不知適當否? (〈日本伊東忠太博士講演:支那建築之研究(本年6月18日在北平中國營造學社席上)〉,《湖社月刊》,1932年41-50期合訂本,頁152)這樣的致詞內容也刺激梁思成與林徽因親自去考察中國古建築並予以研究,不讓研究方向由外國研究學者為唯一主導。


《日日新報》所見增上寺再建新聞,1913年3月2日

伊東也曾受邀諮詢東京芝公園增上寺於大正期間的重建工程。不過,此一大正期間施行的工程於二次大戰期間毀於美軍轟炸。現今所見增上寺主體是於戰後重建。


也正是因為伊東學術內外興趣廣泛,所以他留存至今的作品如湯島聖堂(1934完工,看過的感想)、靖國神社的游就館、大倉集古館、國立市一橋大學兼松講堂也有著在一貫中帶有不同特色的痕跡。

伊東的建築理想,在一篇從《建築的學與藝》翻譯之〈從建築的立場而看天與人的瓜葛〉(月峰翻譯,《臺灣營造界》,1948年卷2期2,頁5)有所陳述:我們建築的方針,應採取何一條路,此當然要順從天的,大自然的力量,至於人類的興趣,以修養的結果必能達到與天一致,如果欲以人智圖征服自然,及以技巧為本位來造就建築,我以為此是談不上達觀建築之妙諦者。」










本寺是淨土宗京都西本願寺的東京別院,曾在此舉行告別式的名人包括作家三島由紀夫。現今結構是於昭和初期重建,1934年完工,石造建築,應取法西洋教堂建築堅實之意,與日本傳統寺廟木構有所區別。也因為是石造,所以在建築形式上可以採取的變化性也大不同於木造建物,設計者明顯在這座廟堂要玩弄「大」與崇高感的意圖。西洋教堂座堂的比例感也有幾分在廟基本體呈現的現象。寺廟本體是有比例與深度感的,如果透過google map的空照平面圖或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寺建築中軸線、中心最高頂點與兩旁側翼配塔的比例,廣場參道的設計透過空照平面圖就很清楚。


 

在日本寺廟必備的淨手台,還是透露和式風格,不用懷疑。



伊東的妖怪熱,或許可以從他所擺在外面的飛天石獅雕塑略知一二。堂內樓梯間還有各類聖獸形象,因為沒有入內,便未拍到。有朝一日再補。石雕線條在乍看樸拙中另有一番奇趣。






印度和伊斯蘭的頂蓋設計,也是這座廟建築本身的一大特殊點。舍利塔的重現,提醒看客與香客這裡是佛教廟宇無誤。但是窗框與玻璃的鑲嵌,就令人想起洋式風格了。一位朋友說了,在逆光光線照射下,看起來頗有幾分泰姬瑪哈陵的味道。這是和洋雜匯的東京與築地,大概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伊東忠太將這些看似衝突的元素混在一起,精心結合,細節是有所考究的,看一下柱子、銅門雕飾、溝蓋對於螺旋紋的彎度要求,就知道不含糊。建築本體在這些外來元素的妝點下,卻也不致成為龐然怪物,至於看客願意花多少時間在此,不管是會心一笑,還是就是「一座燒個香拜一下的過路廟宇」,就看看客了。




廟內與廟外自然是不同的世界。廟外不遠處就是各位吃客樂此不疲的築地外市場了。當然,對於一個早上十點多經過此處的遊客來說,這可能並不是一個適合來吃的時間吧。

1 則留言: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日本建築學會為伊東忠太的冊葉、野帳等製作的圖像,可參考http://news-sv.aij.or.jp/da2/Gallery_3_chuta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