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蕭邦兩百週年 一期一會 / 紀新 V.S 德米丹柯


紀新與德米丹柯2010年華沙蕭邦協奏曲音樂會
葉夫格尼.紀新&尼可萊.德米丹柯,鋼琴
安東尼.威特指揮華沙愛樂管弦樂團
Fryderyk Chopin:The Piano Concertos
Evgeny Kissin&Nikolai Demidenko, piano
Antoni Wit, conductor
Wa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CC20104.9‧風雲    2010‧96mins

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 │ 2011-01-05 文/任育德.圖/風雲唱片


長達一年的蕭邦誕生兩百週年紀念活動,即將劃下尾聲。此時看到波蘭蕭邦學會所發起的紀念活動音樂會紀錄片,是個不錯的選擇,若說今年新的蕭邦協奏曲錄音,可讓人抱「一期一會」厚望者,當由俄羅斯鋼琴家德米丹柯(Nikolai Demidenko)、紀新(Evgeny Kissin)搭配華沙愛樂交響樂團及指揮維特(Antoni Wit)為代表。






這樣的組合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是陽光中浮現陰鬱詩情,整體結構穩重與細緻兼備的蕭邦。德米丹柯的蕭邦錄音,夙以綿長的旋律線,注重分句的精細度著稱。在本次現場錄影中,他的基本風格依稀可辨,在鋼琴抒情旋律的吟唱上,又兼顧結構與視野,形成「剛柔相濟」,音樂中必要的緊張性與節奏推進感也都在其掌控之中。左手部分基音的處理到位,也做到相當音色變化,攝影所捕捉到的手形指法清楚漂亮,讓三個樂章在規矩方圓中又見演奏家之巧思。他在返場曲選擇《A小調馬祖卡》(op.17 no.4),發揮抒情長處,和協奏曲相呼應。他的演奏展現成熟演奏家頂級水準及風範:尊重音樂、思考音樂、在快慢變化間展現對音樂優秀的控制力。華沙愛樂則在弦樂與木管部分為協奏曲演奏家提供穩定的支撐,讓該曲結構維持一定平衡感。




紀新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演奏,令人對接近四十歲的他,擁有極佳的手指協調性與體力狀態刮目相看。看他在樂段中在盡情詠唱旋律線時,極為精準地奏出快速音群中顆顆分明的音符,樂譜對音型各種指示無一不到位,絲毫沒有打混仗的空隙。只見鋼琴悠游音樂之中,毫無障礙。紀新在這次演奏中,在第一與第三樂章的音樂中,聽得到濃烈的青春、熱情與激情不斷流洩,他似乎著意發揮在青年作曲家對音樂的熱情,在當時其他作曲家影響下的結構風格中,蕭邦對鋼琴技巧的實驗可能。在他手下一步步累積的音樂情緒中所呈現的蕭邦形象,顯然是將從華沙出發探索外在新世界的青年,雖然有離別波蘭的感傷,也同時對於未來富有信心,既無畏也無懼。在紀新此番內在富有生氣的情緒詮釋、具有高辨識度的聲音與風格之下,此曲F小調的走向,竟然是偏向陽光面的演奏。





在這種基本風格下,紀新所選擇的兩首返場曲《革命練習曲》(op.10 no.12)、《遺作之E小調圓舞曲》,也是採用此一基本詮釋風格,樂友看到風捲殘雲氣勢的《革命》,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這是一位剛彈完協奏曲的演奏家。他樂於將他心中對蕭邦音樂的浪漫感受與蕭邦音樂的激情,毫無保留的感染給在場聽眾,形成意猶未盡的結尾。在一場Gala式的音樂會中,可以有如此高水準的鋼琴演奏欣賞,也是樂友與演奏家所不可錯過的「一期一會」。


p.s 紀新演奏蕭邦革命練習曲







本文轉錄自pchome 藝文學習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