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上野公園附近,最方便可控制時間的小旅程,就是將湯島天神宮、東京大學本鄉校區、御茶水包括在內。這是一個步行可及,也可利用東京便捷的地下鐵所達到的舒服設計。
在飯店用完早餐後,在晴空、微風但舒服的溫度下出門。東京的體感溫度比同溫度的台北約高攝氏二至三度,所以雖然在十度左右,體感溫度卻如同台北十幾度的感覺,外穿風衣即可應付裕如。步行經過上野公園側露天音樂台附近,就聽見公園內烏鴉黯啞的啼叫(我在台北比較常聽到貓叫狗吠,偶然再加鴿子的咕咕聲,一默),提醒我這裡是不一樣的地方。繞經舊岩崎家(即岩崎彌太郎故宅)庭園,因為是冬季,決定不入內參觀。
按照地圖按圖索驥,找到湯島天神宮。它有分男女不同的參拜路線,但我沒管那麼多,就按一般參拜路線進入。現在尚非考季,祈願繪馬仍是掛滿了神宮。此處因為奉祀神道教中學問之神—菅原道真,距離東京大學又近,在日本要想考上東京大學之學子們多會至此許願「拜碼頭」。因此,神宮販售的相關祈願物品除一般御守、繪馬外,尚有特殊的考運鉛筆。十二月間,湯島天神宮著名的梅花尚未綻放,禿枝展現的是另一種孤絕清冷風情。
湯島天神宮後面另有一間戶儷神社,從那邊的出入口出去(也算天神宮的出入口)後,立即看見公車站與排隊等車的乘客。上班時間,等車者多屬婦女、長者,井然有序地在站牌前列隊。我決定偷點懶,體驗一下坐公車的滋味,放棄從不忍通步行至東大後門的計畫。上車用suica支付車資後,注意站牌通報系統,在本鄉三丁目下車。立即看到往東大赤門方向之指標,即徐緩步行至東京大學。
在東京大學赤門,自不可免俗要拍照留念,隨即進入東京大學。東京大學本鄉校區是以加賀藩東京本鄉邸為基地,赤門本係加賀藩(前田氏,德川幕府百萬石奉祿,本居地金澤)本鄉邸大門,留在這裡正是尊重歷史遺跡的表現。作為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學(1877年創立),校區數處,但本鄉校區的建築當屬最有特色者。東大最初的建築物規劃者就是明治政府的外籍顧問康得(Josiah Conder),康得在此留下至今可見的建物是法學院、文學院,其他建物毀於關東大地震。康得精研歌德式建築物的設計及分析,也在東京大學長期任教,是將西式文藝復興式建築引入日本,建立日本建築學門的開山人物。台北帝國大學的建築師近藤十郎,台中州廳設計人森山松之助都是出自此門。他們的建築風格不花稍,講求兼顧實用大器與精細裝飾的風格的融合。將銀杏校徽變形的紋飾應用在建築中,是低調樸實卻又內蘊氣勢的設計。學子、教師等學院社群的構成主體在其中活動,讓校園充滿生機,而不致成為死的展示場域。鴿子在東大隨處可見,成群飛舞,或在地上啄食,也是東大一景。東京大學銀杏遍佈,煞是壯觀,十一、二月是屬於銀杏的季節,大量銀杏樹葉在冬季凋落,滿佈在地上的落葉所鋪出的黃色小徑,又屬另番情境。
走到安田講堂,一片清靜。安田講堂的尖塔頂構成顯眼的地標,全紅的外牆充滿古樸的色調,古典與現代融合的Art Deco風格,正巧是1920、30年代最風行的建築設計樣式。據說因為外型線條相對簡潔又現代,建築成本較前低廉、防震度也相當不錯,所以能在世界流行起來不是沒有原因的。這裡也是東京大學校內最知名的地標。講堂之下有學生活動中心。我請同在附近的一位日本小男生彼此幫忙拍照留念。此時正好有一團青年學生前來參觀安田講堂,顯然這是「要上東大,先來東大」的產物?
安田講堂捐贈人為以銀行起家的安田財團創辦人安田善次郎(其孫輩後人有位赫赫有名的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1921年施工,同年安田善次郎因為拒絕捐納而遭國粹主義者暗殺身亡。銀行幾經演變成為今天的富士銀行。安田講堂興建期間遭遇關東大地震,1925年正式完工。之所以由內田祥三執行設計,據說是因為內田設計的建築物通過關東大地震的考驗所致。本建物另有岸田日出刀共同參與設計。(岸田最知名的學生之一就是丹下健三)內田也出身東京大學建築系,在業界獲取經驗後回到母校教書,專精結構工程。他主導了關東災後東大本鄉校區的重建工程。他以「內田哥德」此一風格而知名。東京大學建築風格,在一致中有變化,崇高但不致疏離,自有其生命歷程,建築基地有序,而不致不擁擠紛亂。本地校園景觀規劃者自可多多思考人家是如何做到的?
兩個方向拍攝的三四郎池,另有一番意趣。
我再往山上會館方向前進,目的地在三四郎池。三四郎池正式名稱是育德園心字池。曾是前田家宅邸庭苑,以形狀類似心字得名。冬季的三四郎池,池水略顯乾涸,附近小路上有仍舊火紅未凋的楓紅,植物少綠,呈現蕭瑟情致,顯然與夏季時節知名的綠意盎然大異其境。這種四季分明的色彩,是習慣亞熱帶景色如我者所見最不同的色彩。夏木漱石描繪三四郎在此池畔為自己的愛情、現代城市文明的震撼的苦惱,我們的苦惱當然是跟剛上大一的小川三四郎不太一樣。一位攝影師坐在此處觀察湖水、植物,顯然想拍攝這附近的鳥類生態。簡短寒暄,請他幫忙在此拍照後,我繞了三四郎池的左半側。隨即返回安田講堂,進入地下室學生食堂販賣機購券取票,點了咖哩飯當中餐。學生餐廳的優勢就是保證份量足,價位合理。
用完簡單的中餐之後,便離開東大,結束短暫但有意思的東大行。不然我應該去東洋文化研究所門口一趟才是,這或是此行殘念之一,希望日後有機會補足。我在學校附近的咖啡店聞到現烘豆的香味,忍不住順道買了一小包,回來送給同好此道的朋友淑玲。我終於理解,為何某位師長必在東大附近買豆的理由。因為它不是深烘豆,還保留住咖啡最香的氣味,現烘又新鮮,大概能抵擋住香味攻勢的不多吧?
從本鄉三丁目站到御茶水,走完東正教尼可來復活大聖堂後,我走過聖橋,轉往湯島聖堂(東京孔廟),東京大學初創、校舍未建時,亦曾在此地開課。或許這仍是一種未脫中國孔廟旁邊就是學校,祀孔以示國君崇儒重學的想法。宋代趙普雖稱「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孟子也確實談到了君臣之間的道理、治國之道,但國君骨子裡有多少是相信儒所說的道理?有誰看到「民貴君輕」,不趕快把它藏起來不講的?否則也輪不到朱元璋破口大罵,而黃宗羲要大講特講了。儒跟法可是國君拿來管臣子跟小老百姓用的基本價值,但國君骨子裡想得又是另一回事了。顯然,治國光靠「儒」是成不了事的。
「大學」及「學宮」借自中國名詞,將孔廟與學校合一,東方引進大學,最初自是用傳統脈絡下的理解去解釋,但大學內涵的新式教育,雖其初始與神、宗教不脫關係,但終有脫離之一日。因為大學以追求獨立自主的人格、學問的討論與知識的增進為主,脫離一神的有形宰制(包括空間在內)大概就是必要的。所以,一旦大學離開「宗廟」、「學宮」的空間,勢不止在外在形式上要有所轉變,所謂「學」「術」的內涵,就也會朝新方向發展。現代學術之興,或與此有關。但這樣所造成的觀念轉折以及「典範轉換」,可說是具有革命性的轉變。
湯島聖堂最初興建於日本元祿年間(1691),按照中式孔廟規格興建,外塗紅漆黃頂,後因適應德川家邸用色,而改為黑漆綠頂。整體感覺就是肅穆二字足以形容,以及中日傳統官式建築風格的合璧。大成殿建物上原有較多的獸飾,但大成殿在關東大地震時損毀,相當獸飾落地,重建後的大成殿將獸飾縮減,舊獸飾則另處保留,並未重裝。我去的時間並非假日,因此所見疏落的遊客都是外國人。大成殿內不開放,也無從觀看內部陳設。進入大成殿前的外牆,仍有祈願繪馬懸掛著。學子希求考上好大學的希望盡在其中。東京大學的現在、從前,也在這趟短短的學宮旅行中盡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