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南京西路(舊名靜安寺路)凱司令西餐廳已是中午,張愛玲最愛這裡的栗子蛋糕。《色戒》中安排女主角王佳芝在此喝咖啡等易先生一天。凱司令於1928年開幕,曾是上海最早由華人開設的西餐廳,在中共建政後於1950年代變為國營企業至今。改裝後,現在一樓仍在賣蛋糕,三樓西餐廳春節尚營業,但是,就是國營企業,服務品質不能太要求,這裡是中國。但至少我要的主菜:五分熟牛排是切得動,咬起來不硬,鵝肝可以吃得下去。生菜沙拉採用的是酸黃瓜醬,果真是懷念西餐的味道。至於被張愛玲讚譽為「上海最好食之一」的栗子蛋糕,是德式蛋糕風格,外飾奶油,擠花看來有點老式樣,用料新鮮,整體可食。咖啡本身就算了,配奶水,餐具記得是銀器,拿起來挺沉的,杯組是傳統較厚的咖啡杯,保溫效果尚可。
補給午餐能量,當然繼續執行步行消食計劃。凱司令旁邊就是三層樓的Uniqlo,折扣品的價格尚可。往我沿著茂名北路、南路一路步行,先經過毛澤東故居陳列室,春節時分不開放。附近的里弄建築是上海市定古蹟,立面保護得算不錯,跟臺北迪化街立面山牆雕飾某些作風有點相似,但萬國旗般的外掛衣服就很不一樣了。不過,這裡顯然是有物業糾紛的,有扇門面就貼著告示聲明「私有主權」,不容侵犯,這在中國顯然是新興議題,法制保障仍有所不足,當民眾物權意識逐漸產生時,開發建商利益本身擺不平,也會動用各種手法下手。這應該不會是唯一的事件。這裡車輛就比起早晨的愚園路要多上不少,提醒我:這裡是鬧區。
一路步行,經過長樂路口交叉的蘭心大劇院,它是中國最早的歐式劇場,1866年初建時為木構建物,供英國僑民劇團使用,1874年重建,現貌為1920年代改建,目的為放映電影。在當時設備豪華考究,1949年後易名上海藝術劇場 ,今已恢復原名。1934年起,工部局交響樂團(今上海交響樂團前身)以此為固定公演場地。1945年梅蘭芳也選擇在此復演,足見其地位之重要。現在仍舊營業。再下來經過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er),現在仍是上海首輪電影放映區之一。國泰戲院在1930年代由鴻達洋行設計興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紅白相間,採用Art Deco風格,是當時上海最先進、放映電影最新的電影院,刊登申報的廣告用詞「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即顯示其標榜「新」的特色。喜愛看西洋電影的張愛玲也是戲院常客之一,她寫《色戒》所汲取靈感來源的黑色電影,搞不好就是從這家戲院觀看的。
在此,我轉向淮海中路,這裡就是老上海的霞飛路,當時外國物品商店雲集,能擁有當地房產,活脫脫就像今天講:擁有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房地產一樣意義的身價地位不同。霞飛路於1949年後,改掉那「殖民洋味」濃重的名子,換成另一個政治意義也不弱的名子,這就是命名的奧妙?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現在也是上海重點商圈之一,人聲鼎沸,我又開始聽到中國娃娃新年歌了。
從淮海中路轉往瑞金二路(舊名金神父路),經過南昌路(舊名環龍路,國民黨曾在上海活動,即以環龍路44號,今南昌路100號舊址為其中央執行部辦公處),朝設定目的地—瑞金賓館前進前,經過日商經營的花園大飯店,這原先也是大花園(所謂法國總會),一看佔地面積就直覺此地不同,趕緊拍照。再走了一小段路,附近有孫中山故居,復興中路(舊名辣斐德路)交叉口轉角大樓設了一家星巴克,露天處坐了不少客人,生意不錯,但我現在並不想坐在這裡。繼續前進,順利到達瑞金賓館老館,我決定到裡面喝杯飲料稍坐一下,徹底領略這十大洋房之一的午後風華。
瑞金賓館原名馬立斯花園,是英國人馬立斯所建私邸。馬立斯1867年到上海,賭馬發跡後開始買地造房,瑞金花園就是其置產物業之一。建築大量使用了紅磚紅瓦,寢室,書房和餐廳有大量木雕裝飾,大廳裝有水晶燈具,花園裡小橋流水,並種植四季花草,還設置了噴水池。後來賣給日商三井,戰後則被國民黨勵志社徵用成上海勵志社。蔣中正於1949年5月初離開上海前,亦曾到「金神父路勵志社」暫住,5月6日 再至復興島登輪,因此這邊可說是他最後在上海停留地點之一,後來曾經被當成上海市長陳毅的居所,並且充當招待外國政要之用,現在成為民營商業用途。午後陽光照射於紅磚牆上所投射出的色彩相當舒服,充滿慵懶的氣息,在這裡喝茶賞景,確屬宜人,就算喝杯果汁也一樣有氣氛。休息之後再往花園他處前進,也拍了些照。老香樟樹見證時代,默默矗立在此,別有一番滋味。此處另有上海知名廣式餐廳小南國,但想必價格不斐,我無緣一吃。體驗小資生活固然是上海行之必要,但現實中還是要惦一下荷包吧?
離開瑞金賓館,時間還早,決定轉往思南路,從復興中路轉彎就到,這兒有香山醫院,也有知名的思南公館、及中共上海重點保存古蹟之一—周公館。思南路當年知名的住客包括李烈鈞、薛篤弼等人,路旁同樣遍布法國梧桐,基本上沒有什麼新屋,可說是老洋房的天下,有強烈的時間凝結感。或許這股凝結感的例外,是在思南公館吧?思南公館是1940年代所興建的新式公寓,當年的住客也多顯赫人士,這幾年重新整建後用作多功能商業用途,集餐飲、婚紗、個性店面於一身,這難怪會是某些談文創者最愛搬用的例子。這裡自然吸引不少人士拍照,但風中透露的商業味,讓我不是很想待在這邊。旁邊的周公館,參觀免費,但每個房間內的解放軍同志眼睛緊盯遊客,深怕遊客在裡頭拍照壞了什麼,所以沒有遊客敢拍內部照片,我也一樣。其實周公館除了周恩來、鄧穎超曾居住一段時間外,也同時是戰後中共上海辦事處,執行跟當時各民主黨派人士聯絡之用,故內部有通訊、印刷設施,內部陳設也多像一般員工宿舍,辦公桌椅、床組顯得簡單。出了周公館,思南路對面有棟顯得破落的房子悄悄的上了封條,似乎準備做起改建的工作,我們等著看改建之後會變成什麼商業用途吧?而商業風的吹入,又將改變思南路多少風貌?
(安克強影像上海中的哈同花園大門) |
沿延安中路轉銅仁路前進,其實再轉幾下就到懷恩堂,但想到非禮拜日可能不開,就算了。銅仁路通往南京西路,再過一點就是常德路,附近有靜安寺站出入口,但更重要的就是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也在此,張愛玲當年應該是住在六樓右邊數來第二個陽台處。常德公寓的住戶大概不堪張迷騷擾,外頭特貼告示,表示「不可隨意入內」。樓下列有余秋雨寫的說明牌,不過還是有不少路人驚奇於常德公寓也是歷史建物?住了誰?張愛玲。那,張愛玲又是誰啊?沒錯,這是一種已經遠揚或者說消亡的老上海小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早就絕跡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張愛玲正是這種價值觀的代表人物之一,所形成的時代斷層自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的小資,與張愛玲時代的小資自是截然不同。但「小資」之風吹入中國城市,倒是值得玩味的現象。樓下複合書店餐廳拿張愛玲當號召,不過春節不開放,我至少不用奉姬樣之令去「朝聖」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