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2011春節‧上海‧名人故居尋訪章2


 










到達南京西路(舊名靜安寺路)凱司令西餐廳已是中午,張愛玲最愛這裡的栗子蛋糕。《色戒》中安排女主角王佳芝在此喝咖啡等易先生一天。凱司令於1928年開幕,曾是上海最早由華人開設的西餐廳,在中共建政後於1950年代變為國營企業至今。改裝後,現在一樓仍在賣蛋糕,三樓西餐廳春節尚營業,但是,就是國營企業,服務品質不能太要求,這裡是中國。但至少我要的主菜:五分熟牛排是切得動,咬起來不硬,鵝肝可以吃得下去。生菜沙拉採用的是酸黃瓜醬,果真是懷念西餐的味道。至於被張愛玲讚譽為「上海最好食之一」的栗子蛋糕,是德式蛋糕風格,外飾奶油,擠花看來有點老式樣,用料新鮮,整體可食。咖啡本身就算了,配奶水,餐具記得是銀器,拿起來挺沉的,杯組是傳統較厚的咖啡杯,保溫效果尚可。


 







    補給午餐能量,當然繼續執行步行消食計劃。凱司令旁邊就是三層樓的Uniqlo,折扣品的價格尚可。往我沿著茂名北路、南路一路步行,先經過毛澤東故居陳列室,春節時分不開放。附近的里弄建築是上海市定古蹟,立面保護得算不錯,跟臺北迪化街立面山牆雕飾某些作風有點相似,但萬國旗般的外掛衣服就很不一樣了。不過,這裡顯然是有物業糾紛的,有扇門面就貼著告示聲明「私有主權」,不容侵犯,這在中國顯然是新興議題,法制保障仍有所不足,當民眾物權意識逐漸產生時,開發建商利益本身擺不平,也會動用各種手法下手。這應該不會是唯一的事件。這裡車輛就比起早晨的愚園路要多上不少,提醒我:這裡是鬧區。







    一路步行,經過長樂路口交叉的蘭心大劇院,它是中國最早的歐式劇場,1866年初建時為木構建物,供英國僑民劇團使用,1874年重建,現貌為1920年代改建,目的為放映電影。在當時設備豪華考究,1949年後易名上海藝術劇場 ,今已恢復原名。1934年起,工部局交響樂團(今上海交響樂團前身)以此為固定公演場地。1945年梅蘭芳也選擇在此復演,足見其地位之重要。現在仍舊營業。再下來經過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er),現在仍是上海首輪電影放映區之一。國泰戲院在1930年代由鴻達洋行設計興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紅白相間,採用Art Deco風格,是當時上海最先進、放映電影最新的電影院,刊登申報的廣告用詞「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即顯示其標榜「新」的特色。喜愛看西洋電影的張愛玲也是戲院常客之一,她寫《色戒》所汲取靈感來源的黑色電影,搞不好就是從這家戲院觀看的。




    在此,我轉向淮海中路,這裡就是老上海的霞飛路,當時外國物品商店雲集,能擁有當地房產,活脫脫就像今天講:擁有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房地產一樣意義的身價地位不同。霞飛路於1949年後,改掉那「殖民洋味」濃重的名子,換成另一個政治意義也不弱的名子,這就是命名的奧妙?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現在也是上海重點商圈之一,人聲鼎沸,我又開始聽到中國娃娃新年歌了。


h





從淮海中路轉往瑞金二路(舊名金神父路),經過南昌路(舊名環龍路,國民黨曾在上海活動,即以環龍路44號,今南昌路100號舊址為其中央執行部辦公處),朝設定目的地瑞金賓館前進前,經過日商經營的花園大飯店,這原先也是大花園(所謂法國總會),一看佔地面積就直覺此地不同,趕緊拍照。再走了一小段路,附近有孫中山故居,復興中路(舊名辣斐德路)交叉口轉角大樓設了一家星巴克,露天處坐了不少客人,生意不錯,但我現在並不想坐在這裡。繼續前進,順利到達瑞金賓館老館,我決定到裡面喝杯飲料稍坐一下,徹底領略這十大洋房之一的午後風華。












瑞金賓館原名馬立斯花園,是英國人馬立斯所建私邸。馬立斯1867年到上海,賭馬發跡後開始買地造房,瑞金花園就是其置產物業之一。建築大量使用了紅磚紅瓦,寢室,書房和餐廳有大量木雕裝飾,大廳裝有水晶燈具,花園裡小橋流水,並種植四季花草,還設置了噴水池。後來賣給日商三井,戰後則被國民黨勵志社徵用成上海勵志社。蔣中正於19495月初離開上海前,亦曾到「金神父路勵志社」暫住,56再至復興島登輪,因此這邊可說是他最後在上海停留地點之一,後來曾經被當成上海市長陳毅的居所,並且充當招待外國政要之用,現在成為民營商業用途。午後陽光照射於紅磚牆上所投射出的色彩相當舒服,充滿慵懶的氣息,在這裡喝茶賞景,確屬宜人,就算喝杯果汁也一樣有氣氛。休息之後再往花園他處前進,也拍了些照。老香樟樹見證時代,默默矗立在此,別有一番滋味。此處另有上海知名廣式餐廳小南國,但想必價格不斐,我無緣一吃。體驗小資生活固然是上海行之必要,但現實中還是要惦一下荷包吧?








離開瑞金賓館,時間還早,決定轉往思南路,從復興中路轉彎就到,這兒有香山醫院,也有知名的思南公館、及中共上海重點保存古蹟之一周公館。思南路當年知名的住客包括李烈鈞、薛篤弼等人,路旁同樣遍布法國梧桐,基本上沒有什麼新屋,可說是老洋房的天下,有強烈的時間凝結感。或許這股凝結感的例外,是在思南公館吧?思南公館是1940年代所興建的新式公寓,當年的住客也多顯赫人士,這幾年重新整建後用作多功能商業用途,集餐飲、婚紗、個性店面於一身,這難怪會是某些談文創者最愛搬用的例子。這裡自然吸引不少人士拍照,但風中透露的商業味,讓我不是很想待在這邊。旁邊的周公館,參觀免費,但每個房間內的解放軍同志眼睛緊盯遊客,深怕遊客在裡頭拍照壞了什麼,所以沒有遊客敢拍內部照片,我也一樣。其實周公館除了周恩來、鄧穎超曾居住一段時間外,也同時是戰後中共上海辦事處,執行跟當時各民主黨派人士聯絡之用,故內部有通訊、印刷設施,內部陳設也多像一般員工宿舍,辦公桌椅、床組顯得簡單。出了周公館,思南路對面有棟顯得破落的房子悄悄的上了封條,似乎準備做起改建的工作,我們等著看改建之後會變成什麼商業用途吧?而商業風的吹入,又將改變思南路多少風貌?




(安克強影像上海中的哈同花園大門)
    我轉到復興中路上,叫了台出租車,轉往延安中路(舊名福煦路)的上海展覽中心,這裡曾是上海猶太富商、房地產大亨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蓋給他的妻子、煙花女出身的羅迦陵的中式園林「愛儷園」(占地三百畝)。據說園中除中式造景外,也養了相當的鳥禽動物,甚至因為羅迦陵信佛,一度供養僧侶成立佛教學院,後來因為她們要求僧侶日日頂禮膜拜遭拒,佛教學院僧眾外遷結束。我們現在只能透過老照片所看到哈同花園想像它曾經有多麼繁華的可能。1954年該地被中共徵收興建中蘇友好大樓,是上海在1950年代首座公共建築,自是施工不惜成本,甚為講究,跟北京展覽館是姊妹建築,風格雷同,頂上照樣一顆金星高照。此時並未開放,只能在外簡拍一下,無法取得更詳細的內部照。











沿延安中路轉銅仁路前進,其實再轉幾下就到懷恩堂,但想到非禮拜日可能不開,就算了。銅仁路通往南京西路,再過一點就是常德路,附近有靜安寺站出入口,但更重要的就是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也在此,張愛玲當年應該是住在六樓右邊數來第二個陽台處。常德公寓的住戶大概不堪張迷騷擾,外頭特貼告示,表示「不可隨意入內」。樓下列有余秋雨寫的說明牌,不過還是有不少路人驚奇於常德公寓也是歷史建物?住了誰?張愛玲。那,張愛玲又是誰啊?沒錯,這是一種已經遠揚或者說消亡的老上海小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早就絕跡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張愛玲正是這種價值觀的代表人物之一,所形成的時代斷層自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的小資,與張愛玲時代的小資自是截然不同。但「小資」之風吹入中國城市,倒是值得玩味的現象。樓下複合書店餐廳拿張愛玲當號召,不過春節不開放,我至少不用奉姬樣之令去「朝聖」了。--待續

2011春節‧上海‧名人故居尋訪章1


    在冬季上海,進行走路尋訪名人故居之旅,算是一項有趣的經驗。這次尋訪名人故居,重點列在愚園路、瑞金賓館、常德公寓、孔宋家族。


    乘地鐵到靜安寺站下車,找到往愚園路的出口,一出門就見到百貨商場、速食店,心想:這就是愚園路嗎?跟路人確認,得到答案無誤。於是,步行愚園路自此開始。

 

首棟映入眼簾的歷史名物:百樂門舞廳,其實就是Paramount的中譯,以顯「高檔」之意,作為知名的舞廳,自是以往提及上海夜生活不得不提的一塊。百樂門建造於1932年,是鋼筋混凝土架構,是楊錫鏐建築師設計,號稱「東方第一樂府」。建築共三層。底層為廚房和店面。二層為舞池和宴會廳,最大的舞池計500餘平方公尺,舞池地板用汽車鋼板支托,跳舞時會產生晃動的感覺。大舞池周圍有可以隨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習舞,也可幽會;兩層舞廳全部啟用,可供千人同時跳舞,室內還裝有冷暖空調,陳設豪華。當時的舞廳常客包括喜好酒色的張少帥,連卓別林夫婦來到中國上海,都要忍不住一訪此處。今日已是上海優秀歷史建物之一。安克強的影像上海有幾張老百樂門照片,可以參考。但在「解放」以後,掃除舞女,清除上海特種營業,百樂門首當其衝。今日則又回復為商業用途。白先勇小說《臺北人》也不可免地要將尹雪豔設定為百樂門舞女。對老上海來說,那是一個已經消逝的時代與生活方式。


在愚園路上的路樹是最基本的法國梧桐,葉片落盡的樹枝呈現另番冬季風情,未知綠蔭成片時又將是何番情景?穿過烏魯木齊北路,供應居民生活的各式小店增多,提醒我們這兒仍是民居區塊的事實。這邊在1930年代左右,陸續興建新式民居,吸引中產階級或政界人士家眷進住,自成一格。現在這些民居多拆成數戶居住,而各弄小區門口也設有駐衛人員,防止閒雜人等進入推銷。像我這種拍照觀光客,也不是輕易可以入內。


 





春節時分,休假氣氛濃厚,路上車子並不太多,偶見機腳踏車過去,透露一股閒散的氣息。空氣品質普通,氣溫微涼,陽光逐漸穿過清晨的霧氣照射出來。在某路口還見到有大片綠色樹蔭,應該是香樟樹這種常綠木,在上海倒屬難得一見。這種冬陽氣氛倒是在大城市中少見的悠閒。這與我原先預期可能人擠人的景區想法大為不同,心中倒是為此輕鬆不少。










過了鎮寧路口,到達愚園路749弄跟750弄,決定先進750弄,看到754號遷移過來的西班牙式屋子,拍個照,但旁邊的景很難抓(因為有廢棄物,汗)。再走進去一點,這邊的建物興建時間一致,風格雷同,便先找一戶同式建築的門口拍照,找到鄧演達、任援道故居,拍照。聽到樓上的炒菜澆花,對照住宅進口樓梯間的陰暗,這個對比可真大。

 





    從750弄出來,決定再走一下,走到華陽路一帶,決定折返。在此之前,已經找到1140弄宏業花園一帶,進去找到顧聖嬰故居,照例拍照。宏業花園本是段祺瑞之子段宏業(曾任煤礦督辦,喜好下棋,業餘著名棋手)的家居,後變成這一大片集合住宅區。這中間看到長寧區少年宮跟區政協,但門口鐵欄豎起來,我走過去,結果忘記拍十大花園之一的少年宮了(看背面覺得不夠特別,事實上要看正面啊)。往749弄過去,這條非常曲折,走完正弄找不到61號,我開始困惑了,不可能拆掉撤門號了,但沒聽說啊?決定地毯式搜索,從其中一條小叉點轉過去,果真,這邊是51號,再走下去,找到了我要的門牌。這裡是汪政權官員李士群、李四光、周佛海的家,難怪,圍牆長得比別人高。現在房子部分有人使用,門上裝了新式監視器,還是一樣高牆大院,庭院深深。《色戒》裡頭的官太太們跟王佳芝在這種地方打麻將,男人在觥籌交錯間勾心鬥角,大概也最適合在這種地方吧?當我正在如此想的時候,一位口操台語的路人在外頭講手機,這就是現實,這種感受該怎麼講呢?

 





看看時間尚可,決定先不走路了,坐公交車往江蘇路(舊名憶定盤路Edinberg Road)前進,目標在中西女中,這是上海數一數二的明星女校,張愛玲、顧聖嬰都是該校的畢業生,我們可以說這邊是上海中產階級小資女性當時最理想的新式教育中學。坐到一台反向公車,好吧,先下車到對面,找到往學校方向的公車,順利到站。學校嘛,假日渺無人煙,警衛也緊鎖大門,無人看守,只好動用觀光客專長將相機深入圍牆內遠景拍照留念。校內綠蔭不少,顯然是有歷史的老樹,頗為高壯。中西女中現名上海市立第三女子中學,就校地面積看,佔了一個bloc,它應該跟師範大學和平東路校區有得一拼。對面的洋房顯然也頗有歷史,遠看都覺得有其可看性。 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沿路陸續建成許多西班牙式庭園住宅或花園式別墅,成為滬西住宅區的組成部分之一。」--待續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2011春節‧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

春節時分,到達上海,此一多外來人口的大都會。我幸運的未碰上交通堵車,幾百人擠在地鐵月台等上車的場景。只有夜晚連續不絕的鞭炮聲,還有商店中不斷播放的中國娃娃拜年音樂,提醒我這是中國人的農曆春節。選在舊法租界地區內的連鎖旅館,走約三百米到大世界地鐵站,透過上海四通八達的地鐵網加上步行、公交車,在上海市內的重要景點即可到達。


事先在網路上查詢過徐家匯天主教堂的開放時間,獲知平日不開放,只有星期六下午跟星期天下午各兩小時公共開放,但我碰不上這兩個時間,便就決定在星期天彌撒時間進去教堂,一睹全貌。




春節時的冬日上海,雖無年初一月的雪景,卻正好碰上早晚溫差可達十度,早晨薄霧,中午陽光,並不是一個很好拍照的天候。旅館附近是上海音樂廳,這是1930年代前期由華人設計師范文照(1893-1979)所興建的大型歐式公共建築物。可惜春節時分無節目,不然是想嘗試一下音響效果究竟如何?




回到地鐵站坐車,因為提早一站下車錯過最順的轉乘,只好用一號線抵達徐家匯。徐家匯站是一個有十幾個出口的大站,一號跟九號的出入口方向略有不同(九號線三號出口出去就是徐家匯大教堂),因此我選擇先上地面再找蒲西路到大教堂的方向。








 
在路上先看到藏書樓,春節不開放,只能拍外觀。問了警衛確認教堂位置,順利到達大教堂前的公園,先見到上海教區的主教官邸,再見到教堂的兩座哥德灰色尖頂、紅色磚牆、白色耶穌君王聖像。教堂全名「聖衣納爵主教座堂」(聖衣納爵即羅耀拉),由W.M. Dowdall設計,法國上海建築公司於1896年搭建施工棚,進行石柱雕琢,1906年正式動工,耗時四年完工。它是鴉片戰爭後上海首座施工教堂。這座教堂與上海最早的中式教堂甚為不同,是全西式的比例跟設計,雖則內部有考慮中國的天候及取用中國材料,由於位在租界地區,外觀就是百分百西方,形成跟北京四大教堂中西融合(比如說西什庫的哥德外觀跟中式碑亭、內部紅綠相間中式樑柱)不同的場景。教堂內有修女院、神父宿舍等相關社群。根據維基百科記載:教堂座西朝東,總長83.3公尺,兩翼最寬處34公尺,堂脊高26公尺,塔樓高56公尺。





透過早期黑白攝影老照片,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徐家匯教堂建成初期內外面貌,以及它是該地區最高建築物之一的事實,鐘塔樓跟塑像小有差異。上面二圖均出自Chen Congzhou, Zhang Ming (eds), Shanghai jindai jianzhushi gao 陳從周、章明編, 上海近代建築史稿, 上海三聯書店 , 1988, p.94-95。(掃瞄圖見法國中國近現代史學界的上海通之一Christian Henriot(安克強)專網影像上海(Virtual Shanhai: Shanghai Urban Space in Time. )大教堂在民國時期,除供作宗教用途外,亦有某種教育用途,附近即有天主教辦的徐匯中學,據1914年增訂8版之上海指南亦言該處設有「徐家匯博物院」,但就文字分析,應非公開展示,而且最好是通英文或法文者才可領略其妙,應該並不是設計為公眾展示。有關引文如下:「院在徐家匯天主堂。庭中蓄活物一二種。樓下貯魚鳥獸類枯骨。陳列樓上者。有數種甲蟲貝介獸類之皮骨禽鳥蛇類等是也。中以皮骨為最多。蛇類中有四足蛇一。長六尺餘。全身作灰色。其卵形體顏色。酷類雞卵。俱浸於酒精中。又有一鳥。自湖北飛來。被教會中人獵獲者。羽毛作淡黃色。燦爛有光。旁以黑色緣之。頭小。體亦不甚修。尾長三尺餘。又有方磚一。長約一尺八寸。闊約一尺五寸。中央有白影。長一尺四五寸。作山峰狀。又似一光潤之石塔。聞得自宜昌。入觀者不收游資。持有介紹書。須請法教士允許。若與通曉法文或英文之人同往。則更善。」

大教堂在文革期間,曾被蒯大富為首的北京紅衛兵南下上海「破四舊」當成首要目標遭到破壞,彩繪玻璃被砸爛破壞、管風琴被拆走,尖頂遭到除去,被徵收為上海果菜公司的倉庫。神父修女遭到批鬥,並侮辱聖像與十字架。直至1970年代末期才重歸教會使用,由美國天主教會出資裝置新的彩繪玻璃。所以今天的彩繪玻璃只餘色彩的變化,並未在其中繪製特別的聖像畫。而外頭的公園噴泉,原本在文革時是公交車總站,近年將公交車遷走,改為公園,到給了這塊地區一片不錯的造景空間。難怪偶像劇會以此為拍攝景點,間接使它名噪一時。其實,更早以前史匹柏拍攝《太陽帝國》(男主角是當時身為童星的Christian Bale),就曾以此入鏡。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教堂的平面圖,或許對它多一點瞭解。十字形結構,還是教堂的基本軸線。平面為拉丁十字型。外牆採清水紅磚砌築,四周尖拱窗有彩繪玻璃鑲嵌其中,牆基用青石,分間處砌有扶壁。





 



步入教堂內部,教堂內部可坐二千五百人,內部層層交錯尖頂設計已考慮傳聲效果。今日透過科技與內部攝影連線、螢幕播放,後座參與者仍可清楚知道祭壇動態。教堂為了2010年上海世博,剛經過整修完成,所以可說跟香港教堂一樣充滿「復舊如新」感。地磚拼花有其特色,整體圖案色彩紅綠相配,但所形成的花紋倒不壞。主堂二樓的玫瑰花窗窗框倒還有其可觀之處。

在春節的彌撒中,主禮神父訓誨要盡「基督生活本分」,做模範,「愛國愛人」,祈禱詞中也不忘要「國家領導人秉持公義行事」,並為領導人們祈禱,莫忘這裡是中國愛國教會的地盤啊。參與彌撒者以中年人為多,但也有年輕上班族,可能是家族關係,信仰顯然虔誠。這台彌撒今天很正式,限教內人士領聖餐,教外人士去領受祝福,歷時九十分鐘結束。這教堂的唱詩班水準整齊,伴奏也會在會後琢磨樂句怎樣處理更好,顯然是相當認真於此一義務工作。








我利用彌撒儀式結束後,十二點英語彌撒開始前的半小時空檔,在教堂中繞了兩圈,瘋狂按下相機快門,以致照片總數大增。剛才說過徐家匯有使用中國建材,那就是石柱—金山石製作。至於祭壇神龕,是法國設計的,與前金天主堂華麗的西班牙神龕明顯不同。祭壇旁有兩盞燈顯示該堂置有聖體,教友步至祭壇前自會屈膝打千以示崇敬。教堂頂脊設計是外尖內拱,結構柱六十四大小立柱,再將柱石鑿成十根立柱。設計師巧妙裝飾柱頭跟柱底,使之不顯笨重而又有其裝飾意義。







徐家匯大教堂的好處是它十字架大堂的中軸線夠明亮,明亮自可予人溫暖之感,不致有難以令人親近之感。它有耳堂的空間設計,另有小祈禱室及亡者追思彌撒室。此處就有首任愛國教會上海教區主教張家樹(1893-1988)的墓碑。旁邊設有多座告解亭,該處相對稍暗,卻正是要令人放下心防,盡情跟上主祈求之意。十四幅苦路像分佈在教堂內,二十座祈禱室(間雜告解亭),供信徒祈禱。教堂還留有聖誕節馬槽裝飾,有點閃閃亮亮的節日氣息。






 
教堂主體外,往左側走的方向,可見聖母山。教友也會在此對聖母祈禱。我從來不敢正面拍攝祈禱的人像,因為那是她與上主私密交流的場合,外人不應也不宜打擾。如果說,要在方便的交通運輸之中,看到一座比例完全正確的純西式哥德尖頂、簷獸(即屋頂排水系統)設計教堂,到上海看徐家匯大教堂,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p.s 教堂附近是徐家匯觀象台,現屬上海氣象局管轄,不開放,只有外側拍攝圖(可就有兩個女生進去,顯然不是普通人,咳。這裡是中國啊)



觀象台再走一點路過去,有尊上海市政府立的徐光啟(1562-1633)像。徐光啟活在晚明,進士出身,松江府人,祖父營商致富,父親家道中落。1603年受洗,1604年終於考中進士,隨後協助利瑪竇翻譯幾何原本。他也促成天主教士進入上海地區傳教。據稱一生為官清廉,明史徐光啟傳中稱「蓋棺之日,囊無餘貲」。應該是個肯做事的官員。兒子取了上海富豪女兒,這個聯姻真的不簡單。徐光啟的後代多是虔誠教友,開支散葉,聚居處以「徐家匯」名之。其中一位後人倪桂珍,嫁給海南人宋耀如,孩子之中的三個女兒嫁給中國著名的三位人物:孔祥熙、孫文、蔣中正。徐墓在中日戰爭期間荒廢成菜園,文革時期華表、墓碑遭破壞。文革後墓地闢為公園。2003年修復竣工,回復1903年照片圖像所示。

從上述照片顯示,個人在宗教性建築內拍攝影像,完全不打閃光燈,並未觸摸聖像聖物,做出任何不敬動作與姿態,並未打擾祈禱者。請各位多多注意尊重不同信仰及相關儀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