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2008年11月二度來台演奏的Alexandre Tharaud(唱片公司翻譯為薩洛),這幾年在Harmonia Mundi所灌錄的唱片,無論獨奏或是室內樂,都有一定口碑。
在台灣,Tharaud最容易取得的入手錄音,應當是庫普蘭錄音專輯Tic Toc Choc。同曲演奏中,Sokolov的現場演奏,看到技巧與音樂的結合可能,織體緊密毫無空隙。
Tharaud的MV則加入了現代舞蹈hip hop的動感,豐富的生命力,足以令人會心一笑。
Tharaud並未急於挑戰貝多芬,而是從Poulenc、Schubert、Ravel、Rameau、Couperine、Chopin等音樂入手,選曲品味確與Marcelle Meyer神似。Tharaud也並不否認Marcelle Meyer於他之影響。他的蕭邦音樂,既能展現音樂的柔媚面(圓舞曲),卻也可以大膽澎湃(前奏曲),也確是這幾年來自我風格明顯,具有整體觀點,足以成為近年代表性的演奏錄音之一。前奏曲錄音,特地選擇一部聲音近似1950年代的史坦威鋼琴來錄音,所呈現出的聲音感受,似乎也有幾分向前人致敬的意味。我會很好奇,如果他下手處理Ballad、Scherzo,又會展現何種可能?
就外型看,Tharaud給人略帶神經質、聰明而敏感印象,而觀看HM為他拍攝的MV,巧妙揉合影像與音樂靈巧於一爐的特殊風格,也確實宛如一分豐富而多彩的甜點,令人愛不釋手。
2 則留言:
看過2008.11.08台北演奏會之後,能夠現場聽到庫普蘭、拉威爾的演奏,當然是很高興的一件事。拉威爾的鏡,現場演出展現相當細密的音色變化。在大廳的音響效果下,還能有那樣的演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下半場的蕭邦,一致的美到底,整體聽來,會有單調的狀況。長曲部分,偏向解構,習慣既有架構的樂友,大概不會太欣賞跟接受。
安可曲中,Tharaud很有誠意地演奏六月茉莉改編版,非常可人與動人。
聽一場整體曲目設計用心的好音樂會,比起聽一堆芭樂曲大集合,另有一番趣味。
相比之下,同月中聽到的Matsuev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好處是知道現場演奏下鋼琴與樂團的真實比例。壞處是感覺就像是一名運動員跑完跑道,你知道技巧很好,也知道很輕鬆,可是你就是無法被激起那份感動。重點是「怎麼冒煙」呢?
終於到安可曲,選G. Ginzburg改編的Grieg才有「冒煙」的視覺與聽覺,也許有人會認為是「砸」鋼琴,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那樣「砸」的:p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