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臺北有三場具有重量的演出。第一是貝瑞佐夫斯基在上一次臺北獨奏會演出十年後,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指揮為他演出過協奏曲錄音的的搭檔Dmitri Liss。第二是拉貝克姊妹與國家交響樂團共演浦朗克雙鋼琴協奏曲,指揮是聖彼得堡音樂系統的實力指揮Nikolai Alexeev。第三是Alexander Kniazev大提琴獨奏會。趁現在還有力氣寫的時候,畢其功於一役處理吧。
北市交還是處於音樂總監難產的局面,行政的團長也掰掰了。這場音樂會顯然是要作業績的,只見副市長、幾位市議員(包括跳海的世堅)出現了。也因為主奏的貝熊是現在的一線人物,臺北稱得上字號的鋼琴教師們也都雲集於此XD 不例外的,貝熊真是個人物,就算是第一、二樂章各說各話,到第三樂章終於合在一起,他的聲音還是穿得出樂團綽綽有餘的。貝熊基本我行我素的個性仍在,不過至少看得出來他是「清醒地演完他要負責的上半場」,沒有要跟聽眾、樂團、指揮刻意挑釁、惹怒大家的意思,他現在樂意彈琴了,這對大家都是好事。我只是聽完這場音樂會後確定一件事:我見證到天生好手是怎麼一回事,所謂「超級塞亞人」發功現場也是會小出槌,但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他以相對前面氣氛高張的結尾靜謐許多的Prelude op.23 no.4作結,讓我比較喜歡這一部份的氛圍。再返場一次,則重新演奏第三樂章結尾樂段,在樂團確實熱開後,全場氣氛自是達到高點。這樣就夠了。我當然會希望看得到他跟葛濟夫或俄系親兵樂團對戰,就會更刺激得多,才不負熊之令譽XD 我也透過當日演奏確認,應該不會再下台中去聽獨奏會XD。
***
臺北古典音樂網民對於NSO有耳語流傳的民間鐵律:沒看到他們在現場演出前「鋸」的緊張感、客席指揮,大概這場演出就不用特別期待。這也就是這一場音樂會就算有今年也是紀念浦朗克的時節,演奏平常不易現場見到的雙鋼琴協奏曲,搭配普羅高菲夫兩首重量管弦樂曲,票房也不算太好的原因。但是,我要說,這場音樂會因為有了指揮Nikolai Alexeev(不要把他跟鋼琴家出身,現在也有從事指揮的Dmitri Alexeev搞混)的明顯努力與功力發揮,讓我對這場原本不抱太高期望的演出有了新的體會。
基傑中尉組曲,是個看起來相對簡單不算複雜,但是對演奏者而言真的要演起來卻頗具難度的音樂。作為一首熱身性質的音樂,的確樂團銅管沒熱開是有些辛苦的。但指揮至少讓這首音樂維持在基本的步調上前進,也聽得出來他意圖構思的聲響效果。而且他的指揮手勢非常簡單明確,給的指示不是讓樂團成員「看不懂」要花時間去猜的(有些鋼琴家出身的指揮包括阿須在內真的是形意派手勢代表)。你會覺得Mariss Jassons指揮風格如何,這位的風格也就是那般的基調。聽完下半場的普羅高菲夫五號交響曲,更覺得這人給出的音樂指示扼要不囉唆,有好的耳朵會「聽」也相當有音樂想像力,能讓NSO不亂掉不跳波浪舞我已經很感謝他了。如果有這種指揮好好訓練團隊,真的會是樂團的福氣。他的現場也是值得一看的,以後應該不會輕易放過。誠摯希望他在歐洲能有更好的發展。
兩位姊妹花在自創廠牌上也是精明的商人,特別在台灣發行一張夠萌的明信片作為購買唱碟的「伴手」,也算意思到了。至於她們簽名簽得很晚,讓「沒有簽名會」的指揮只得先離場,在餐廳等了好一陣,這種事情顯然就是行政層面要檢討的問題了(攤手)。
***
Kniazev演奏巴哈第二、四、五號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與自己改編給大提琴演奏的夏康舞曲,真是一場熱血沸騰的演出。他一開場說,音樂會前知道重量級大提琴演奏家及教師Janos Starker過世,要將音樂會呈獻給Starker,就可以感受到他要把所有的情緒都灌注到音樂中了。的確,坐在十二排左側的我都可以清清楚楚聽到他的大提琴樂聲如同潮水一波波襲來,如果要畫漫畫的話真的是每一顆聲音都是有情緒與波紋的,演奏者背後應該是有紅光與效果線的,說他是火鳳凰絕不為過。熱情中有哀怨、有悲泣、有低吟、有昂揚、有喜悅、有輕靈,這人真的是位熱情熱切的性情中人,在音樂中也毫無保留。他不拿音樂會應付了事,他是認真要跟你交流的。我喜歡這種「夠真的人與演出」。
改編版夏康,光給小提琴演奏就很難了,給大提琴是真的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三十個變奏真的是「有夠費工」,且看他現場在高把位、長弓、滿弓、弓根的運用還有大提琴的聲音就知道樂器屬性、表現音色不同,效果絕對會不一樣的。如泣如訴的纏綿效果在大提琴上真的不是大提琴最擅長的部分啊。但見他認真對待拼搏這種音樂,意思就到了。用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裝飾奏返場也是火花四射的演出。如果擅長管風琴的他在下一次到臺北的演奏會,也能演出管風琴音樂,那會是多麼刺激的一件事情啊!
我應該是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或是他自己帶去的雷格錄音之外,很少數拿這張也是他改編的易沙意小提琴音樂請他簽名的人吧(偷笑)。火鳳凰先生還是會多看這張兩眼的。
三場音樂會個性不同,很難有所類比,但只要能讓我得到感動與新的體會,那就夠了。謝謝音樂家們的演出,與主辦單位的邀請,才可以讓真正好的演奏家們也在台北出現,豐富臺北的文化市場與視野觀點,不再讓優秀的演奏家只能靠唱片或廣播被我們認識,讓我們看得到他們的「生演出」(即現場),這真的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