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平安夜‧東京‧聽列夫席茲

大概在2010年10月下旬,看一下東京藝文活動網頁,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12月24日在東京文化會館(Tokyo Bunka Kaikan)演奏郭德堡變奏曲映入眼簾,而其票券是可透過經紀公司(該主辦單位是Japan Arts)網絡在海外購買。因此,與經紀公司窗口電郵詢問,獲悉仍有票券可售,票價一律6000 Yen,便拿出信用卡下單購票。經紀公司告知演奏會當日取票即可。經紀公司與東京文化會館是不同的售票網絡,因此如果以為票在東京文化會館櫃臺領取,那就搞錯了。



在演奏會前一日下午,我抵達東京,入住飯店後先去考察地形與交通時間,勘查演奏會前餐點。演奏會當日前一小時半,即抵達東京文化會館二樓精養軒排隊,排約二十分鐘後順利進入位置並點餐成功。在18:30左右即結帳出門,取票入場。聽眾陸續入場,當日現場雖仍販售票券,但入座情形頗佳,接近全滿。以東京文化會館小廳近640位來說,演出郭德堡變奏曲,而隔壁大廳又是韓德爾彌賽亞演出,這樣的票房應該算不錯的。


(小廳Lobby除販售演奏者相關音像產品外(本場負責是hmv),亦供應簡單的酒類、飲料,見上圖)。列夫席茲在一出場跟在場聽眾涵首示意後,即出手演奏BWV552(他在音樂奉獻唱碟中亦錄製此曲),他的音色在Yamaha CF3彈奏中,明亮有勁,透明感也不會太差,節奏鮮活,立即擊中聽眾的心坎;再細聽下去,內部複格變化精細,同時情感真摯,讓這首約十四分鐘長度的曲子做了個很好的開場白。我宛若被打了一劑強心針,心情轉high,這讓我對下面的主菜更加期待。


(上圖取自東京文化會館演奏廳圖像:我的位置看到舞台大概是在此方位)

經過中場休息後,列夫席茲端出了主菜:郭德堡變奏曲。從Aria開始,我感受到列夫席茲採用一個具有步行感的速度開場,他的音粒實而不虛,再適度運用鋼琴本身的音響特性,營造他所要的效果;在裝飾奏的選擇上,他採用大鍵琴的花奏做基礎,花奏的選擇有其一貫性,在細節的處理未必盡同於主流,但有其說服力。Yamaha CF3在他手下既可以明亮激昂,又可以溫暖淺唱,他讓人想到老俄派伊貢諾夫(Konstantin Igumnov)以降的歌唱感與對音色的講究。他的演奏相當具有專注力,看他人高手長,在動作的輕巧中沒有不必要的累贅,在東京文化會館小廳優異的音響效果下,即便坐在中後段右邊(我的位置在M排雙號),仍然可以清清楚楚的聽到鋼琴樂句的細節變化,情緒的高低起伏,演奏者在這樣的場地下,有什麼瑕疵都是無法掩藏的。他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讓我感受到了演奏者的誠心、熱情,將他真心對巴哈音樂的喜愛傳達給聽眾,跟聽眾一同分享面對這套作品的敬畏,以及如何探究或「征服」的過程。每一次的「征服」,都是一種全新的經驗,他為我們打開了認識巴哈音樂的另一個視窗與心眼。在現場,我感受到的是喜悅與寧靜兼具,或可說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吧?在平安夜中,雖然我沒有進到教堂去,卻也同時在音樂中感受到平安與喜樂,這應當是這個聖誕節平安夜中,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歲月的沈澱,讓這位十幾歲就以郭德堡變奏曲揚名的演奏家,在演奏慢板與小調的變奏段落,比起年輕時候的神采飛揚,更增添了相當的深度。他的節奏感穩定,不致於忽快忽慢,或是特別強調極慢與極快的速差感,不會太過沈重,但也不致輕浮淺薄。他的每一個音,展現他對音樂的真誠態度,不是將音樂演奏會當成藝術的秀場,而是勾起你心裡深處的情感經驗,跟著音樂的起伏轉折、律動,或低唱,或高揚。每一個變奏,就像是一個繽紛多彩的小宇宙,帶有幾分神秘性,但不令你畏懼或是找不到門進入,而是樂於一探堂奧的慾望。他有腦,但是在有腦之外,更重要的是心。有些演奏家光記得展現他的腦,卻忘了最重要的心,更糟糕的是沒有腦,又沒有心,只剩下一個空的軀殼跟「自爽」而已。我們如果炫惑於這般外表,卻忘了音樂直指人心的本質,那實在是再可惜也不過的事情了。他在聽眾的熱情鼓掌聲中,顯然很累的情況下,依舊演出一首第五號法國組曲中的薩拉邦德舞曲作為返場曲,薩拉邦德基底節奏穩固,右手聲部音色溫暖,聲部的歌唱感掌握度相當不錯,就像是大餐之後的甜點,令你驚喜而能回味到主餐的美好。


列夫席茲的音樂會,是個人這幾年看下來印象相當深刻的音樂會之一。在上野0101百貨公司溫度計攝氏5度的標示,上野公園外頭流浪漢的藍色帳棚搭建中,裹在冬衣中的我感受不到寒冷,而是滿心地歡喜與暖意。要謝謝列夫席茲給了我這麼好的一個夜晚。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藝術修為的發展中,列夫席茲所展現的驚奇與成長。這是你,也是我,能夠共同見證的。

p.s
東京文化會館在1961年4月正式開幕,由東京都廳為紀念江戶城五百年而設立。設計師前川國男。老牌音樂家在Suntory Hall設立前,在日本舉辦重量級音樂會場地,這家經常會被列進去。如Lazar Berman就在此有過一場令人難忘的音樂會錄影。

我在事前一天去勘查時,所拍下的圖附錄於此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工商服務]2011年巴哈音樂節第一炮列夫席茲音樂會系列

http://www.bloomingarts.com.tw/


下列訊息均來自鵬博藝術網頁





康士坦丁•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是當今俄羅斯重量級中生代鋼琴家,在Denon、Haenssler、若林工房、Orfeo等唱片公司發行專輯,也活躍於歐洲、日本古典樂壇;今年底他將與柏林愛樂新任的小提琴首席鏗本大進(Daishin Kashimoto)在日本舉行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的巡迴音樂會。






列夫席茲在錄音領域也相當多產,他目前於Orfeo灌錄數張巴哈錄音,深獲國際樂壇好評,此次他將來台北演出全本巴哈,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冊、下冊、郭德堡變奏曲以及賦格的藝術,而台灣樂壇已經有多年沒有出現國際級頂尖鋼琴大師彈奏這幾首巴哈的鍵盤樂器傑作,因此相當值得期待。 




演出地點 新北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捷運板橋站三號出口)




2011.1.3 19:00
巴哈平均律系列1


2011.1.4 19:00
巴哈平均律系列2


2011.1.5 19:00
巴哈郭德堡變奏曲


2011.1.6 19:00
巴哈賦格的藝術


巴哈小宇宙 列夫席茲鋼琴獨奏會
音樂會會前導聆
1/3 1/4 18:20-18:50
主講人 王立德
1/5 1/6 18:20-18:50
主講人 王世強




巴哈小宇宙 列夫席茲鋼琴獨奏會 票價 500 800 1200.
購票詳細資料請看兩廳院售票網






2. 團體購票: 5-9張85折,10張以上8折,持學生證購票9折優惠


3. 購買套票(四場全購買) 可享85折優惠,兩廳院之友購票9折優惠


4. 團體購票與套票請洽鵬博藝術 (02)2591-2246 0920-255-972


5. 樂賞之友8折-列夫席茲訂票單(doc檔案格式 40KB,歡迎下載訂票)
 
Youtube上的Lifschitz 演奏舒伯特D.899 No.1 即興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wwlqLhzW4E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柯洛里奧夫之《郭德堡變奏曲》

既然出現在PChome新聞區,就貼過來吧。

柯洛里奧夫之《郭德堡變奏曲》
MUZIK謬斯客古典樂刊 │ 2010-12-05 文/任育德.圖/麗音影音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 / J. S. Bach:Goldberg Variations

柯洛里奧夫:鋼琴 / Evgeni Koroliov:piano

4719864108451.麗音影音

2008.88mins
出身俄國鋼琴學派,和奧柏林(Lev Oberin)及瑙莫夫(Lev Namouv)等人學琴的柯洛里奧夫(Evgeny Koroliov,1949~),已在德國紮根多年,行事風格內斂,他在注重錄音效果的Tacet所錄製的幾張巴赫鋼琴音樂錄音,已在各地傳開,具有相當知名度,《賦格的藝術》更被作曲家李蓋悌(György Ligeti)選為其荒島音樂。但是,他的聲名似乎在本地仍屬小眾流傳,或許這張2008年在萊比錫巴赫音樂節用鋼琴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正是提供我們進一步認識柯洛里奧夫演奏功力的好媒介。DVD的好處是,拍攝班底在運鏡時能夠跟隨音樂流轉做轉換,剪輯頗為用心,可以讓樂友看到演奏者的演奏方式、肢體、踏瓣使用,專業程度值得讚許。

柯洛里奧夫的《郭德堡》基本風格詮釋是經過深思熟慮,但細節手法及內在精神更為圓融順暢的路線,從序奏Aria的主旋律開始出現,就給人一種講求虔敬而純粹之美的感受,與其他演奏相比,或許他的確在基本節奏是偏慢的,但慢的時候,就會讓人更注意到他在音樂結構與音樂張力的塑造,是否會因為慢而接近肢解甚至崩潰?但柯洛里奧夫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他不會,也不想這麼做。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柯洛里奧夫不只注意於音樂音符本身的時值,更注意於音符之間「休止」的空間感塑造,可以說他注意到休止符本身也是具有意義的,怎樣可以讓音樂具有呼吸感與歌唱感,在他對本曲的演奏中就可以找到很清楚的展現。同樣的,對於裝飾音演奏的處理,我們也可以聽到他的演奏不會使裝飾音變得呆板或規律,很明顯地,是具有多樣的變化,足見演奏者所下的深厚讀譜功夫,而他的解讀演奏,也確實能具有一定說服力,不刻意標新立異,但又有自己的堅持。

柯洛里奧夫堅持什麼?在他演奏時,沒有多餘跟無謂的肢體動作,就顯示他拒絕為秀而秀,堅守自己作為演奏家的專業堅持。儘管他知道演奏時無所不在的鏡頭,流露不自在感,但當他將整個情緒投入音樂放開以後,我們可以感受他全神投入與對音樂的熱忱。這是相當可貴。另一個堅持,或許就在於柯洛里奧夫刻意拒絕「如羽翼一般的輕盈」,他就算演奏到第十四、十七變奏等快速段落,他的基底節奏仍然是堅持甚至是頑固的。但是他清晰的結構之中,具有高低音之間的音色強烈變化,確實做到聲部之間的對唱,展現出他的演奏功力。

當然,筆者作為一名挑剔的評論者,或許會對於他處理巴赫音樂中的小調調性段落(如:令人可以「聲淚俱下」的第二十一變奏)所具有的「哀而不傷」之感,稍微直白了一些,認為可以更為委婉一點,如同肯普夫(Wilhelm Kempff)的錄音室錄音,就是筆者個人更為偏愛的處理方式。而肯普夫在巴赫音樂演奏中所展現的手指獨立性,或許也勝過柯洛里奧夫。柯洛里奧夫透過巴赫純粹的音樂所流露的悠遠之感,在這一代樂友的聆聽經驗中,仍是難能可貴的音樂特質,值得我們正視與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