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交響情人夢》鋼琴音樂舉隅

本文以〈感性野田妹‧音樂最純粹:《交響情人夢》的鋼琴音樂舉隅〉之標題刊載於Muzik,期40,2010年3月號,頁66-67。




《交響情人夢》中的野田妹,有敏銳的音樂直覺及音樂性、敏捷靈敏的手指,和不按牌理出牌的奇思異想,又因為小時候的心靈創傷而與一般的音樂系學生不同,並不願意成為職業演奏家。直到為了要跟心愛的千秋學長一起在台上演奏,才立志成為職業演奏家。也因為要達成這一心願,她遠赴重洋到全世界音樂學子匯集的巴黎音樂院,進行另一關的音樂修鍊。本文僅就莫札特、拉威爾、蕭邦幾闕樂曲予以簡介,以利對鋼琴音樂陌生的讀者稍有初步理解。









[私意:好聽又便宜的莫札特首選]





在野田妹成為真正的職業演奏家,她必須學習並演奏不同類型音樂、聆聽不同個性的音樂學子的演奏,知道個人與自己的長處及短處,找出適合自己性情與能力的樂曲,學習將樂曲組成一套可上台演出的曲目。以野田妹的個性與能力,古典樂派的莫札特其實是最適合她性情的音樂,因為莫札特音樂在愉悅靈動的外表中,其實也有個人感性與叛逆各種情緒,與孩童的心靈,和野田妹不按牌理出牌、童心未泯與純粹感正好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們從野田妹跟千秋合作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法國首次獨奏會(僅半場)《小星星變奏曲》K.265、考試曲目《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K.331,應可瞭解莫札特音樂看似簡單,但是要彈得好卻不非易事,技巧人人都可達到,但是要展現高度的音樂性就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的事。如果想找展現高度音樂性的莫札特奏鳴曲錄音,筆者以為西班牙鋼琴家拉蘿佳(Alicia de Larrocha,1923-2009)的全集錄音(RCA/BMG),與她和指揮家普列文(André Previn,1929- )的合作(RCA/BMG),在音響效果相當優秀,而音樂詮釋又能到位而且深刻的演出。可以看出大師錄音時年齡雖長,但在技巧與音樂性仍可達到平衡的表現。至於德國鋼琴家艾森巴哈(Christopher Eschenbach,1940- )在棄(鋼)琴就指(揮)之前也以演奏莫札特起家,他的錄音(DG)平穩,表情自然純淨,在價位上也具有相當優勢,有助入門樂友理解莫札特音樂的結構與曲趣。當代的內田光子與皮耶斯(Maria João Pires,1944- )則以有個性但不致逾舉的分句,建立口碑(分屬Philips、DG)。雖無全部奏鳴曲錄音,但哈斯姬兒(Clara Haskil,1895-1960)的《小星星變奏曲》(DG)雖屬單聲道錄音,卻是同曲錄音必不可錯過者,在技巧與音樂性達到高度平衡境界,實令樂友難忘。





[私意:整體成就最高的拉威爾+德步西組合專輯]


當野田妹在巴黎深造,自然會進一步接觸到從十九世紀以來在巴黎奠立事業發展基礎的浪漫派鋼琴家們的音樂以及傳統,這其中自然包括蕭邦李斯特、德步西、拉威爾。在日本她已經彈過了德步西的《快樂島》,明確掌握住曲中所蘊含對愛情的喜悅感。到巴黎她第一次演奏的樂曲是拉威爾《小丑的晨歌》,此曲為作曲家的鋼琴組曲《鏡》之第四闕,作曲家以鋼琴左手模擬小丑的吉他,並且模仿吉他的和絃撥動,因此樂曲帶有穩定而強烈的節奏律動,要求精湛與精確的技巧之餘,又要呈現樂曲富有歌唱性的面向,這使此曲極為要求展現鋼琴音色的變化與考驗演奏者琴音的亮度,以及達到「唱」「演」兼具的詮釋。青年演奏者往往是記得炫技,卻忘記了必須先具備聲音的顏色、以及在表面的精確及距離感下內蘊其中的溫熱情緒。這曲無可避免的讓甚為講究鋼琴音色變化法國鋼琴學派演奏家佔其勝場。筆者以為,從單聲道的梅耶(Marchelle Meyer,1897-1958)、卡薩德修(Robert Casadesus,1899-1972)、裴列姆特(Vlado Perlemuter,1904-2002)列起(EMI、Sony、Vox),都是讓資深樂友津津樂道的演出。未錄全曲,但涉獵鋼琴演奏的樂友也難以忘懷英年早逝的李帕第(Dinu Lipatti,1917-1950),他鮮活的錄音(EMI)。若要找立體聲道的拉威爾全集,或許法國鋼琴家莫妮卡‧哈斯(Monique Haas,1909-1987)及青壯輩的巴佛傑(Jean-Efflam Bavouzet,1962- )、塔候(Alexander Tharaud,1968- )各有錄音可搜尋(Erato、MDG、HM)。筆者以為哈斯節制內斂,將樂句及音樂結構清晰而精確的呈現,控制技巧的能力自是箇中翹楚。巴佛傑跟塔候則代表現代青壯輩在古今之間與音樂國際化風潮中追求平衡的不同嘗試類型,也是現在比較容易找到的錄音之一。


野田妹曾為跟情敵孫悅競爭苦練李斯特,因此一度走入追求技術的迷思,丟失本身的特點,幸被規勸而覺醒。她為了爭取大賽第一出國獎金機會彈過蕭邦的《練習曲》,展現優異的技術根柢,到法國進修也將繼續鑽研蕭邦作品,演奏蕭邦重要的作品之一《第二號鋼琴奏鳴曲》。蕭邦其實對於和聲與對位要求頗高,也開拓當時鋼琴演奏的新技巧,是浪漫派鋼琴音樂重要里程碑之一。幾屆的蕭邦大賽得主們在此上頭自有勝場。野田妹要如何成功掌握並詮釋蕭邦音樂的內涵,從陷入「太亂來」的局面中解套,自為所有喜愛該一角色的粉絲們關切。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1942- )的《練習曲》(DG)展現演奏者顛峰技術的能耐,自是不可錯過。阿胥肯納吉(Vladmir Ashkenazy,1937- )的蕭邦錄音(Decca)中規中矩,技術平均穩定,也是安全的選擇。《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在單聲道錄音中以柯爾托(Alfred Cortot,1877-1962)展現無拘束且有文學基礎為出發的想像力,展現個人魅力最令人難忘(EMI)。在立體聲時代中,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1941- )則以風捲殘雲的激情及氣勢衝完全曲(DG),蘇可洛夫(Grigory Sokolov,1950- )以完美到位演出技術,詮釋極富個人特色稱雄(Naive)。其中波哥雷利奇(Ivo Pogorelich,1958- )在蕭邦大賽的現場錄音(Laserlight),展現俄式技巧、個人獨特個性及對音樂的解析,是真情與才情流露的表現。其當時引發的「搞怪」「亂來」批評,與野田妹並無二致。全套中魯賓斯坦以波蘭精神灌注全曲,較為嚴肅,但也有時間淬鍊的深刻表現。近年出版全集中,歐爾頌(Garrick Ohlsson,1948- )(Hyperion)收錄曲目最為廣泛,自是預算較為充裕者可優先選擇的對象。至於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筆者以為齊瑪曼(Krystian Zimmerman,1956- )自己指揮的錄音(DG)、布雷查茲(Rafał Blechacz,1985- )的新發行(DG)、鄧泰山(1958- )的古鋼琴版(NIFC)都是在結構與個人個性上有所發揮的演出,值得聆聽。


野田妹如同各卡漫動畫角色一樣,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步成長、成熟,但是大家都喜歡野田妹澄澈純淨的音樂心靈,以及她為追求單純的夢想而努力不懈,這就是「純粹」的心靈與美感的流露與力量。而「純粹」在古典音樂時有所見,這也是它之所以動人的心靈與美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