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BUCOeNgbm2rUF3Pcx8gVSutJkwCEoik8zrnLnTxiexNWAattTjynIIAfPyD45Pdn947jPlcSAz3oP2SZ081D4a3_Ri3MC_WtErFNlIwSxCyVkan6junCpTdNhiOrZHYEZzVgUxrjphzVg/s200/chopinhand_schiff.jpg)
最近看到一部BBC紀錄片,由鋼琴家Andras Schiff講解蕭邦生平,並在巴黎的音樂廳內以Pleyel琴演奏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Schiff將自己的手跟蕭邦的石膏手模擺在一起,以顯示蕭邦細長而靈巧的手指,而何以他會強調在鋼琴上擺出自然手形的重要意義。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wYKYd5R7Q4nmRr7392GL245aY7aIau4KaPIvf7gquwHEJZqAQDzuTy_L5GlSQJ1AMJebvXZGYY5AUPuI8coBW6BlDgpXOh9hOayMxVFw45Q_9tC1Xy9VjpvrWF3US1_LUyRT43-JGwECL/s200/pleyel.jpg)
Pleyel的創設人Ignaz Pleyel是海頓的學生,身兼作曲家、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具有生意頭腦及眼光。讓Pleyel鋼琴廠繼續維持下去的,則是他的長子鋼琴家Camille Pleyel(1788-1855)。蕭邦到巴黎所開的第一場及逝世前最後一次公開演奏,都是在Pleyel設立的音樂廳內演出。而蕭邦也曾將夜曲op.9 no.1提獻給Pleyel夫人,足見雙方交情匪淺。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nPaaU6jZWbF2jfO7YdWOF4Q4IytCnnKawjIydIrUnVefVs8k5ED88cN4JmgdoKEDQ6bQRn2sdXKV5HRB-T9JrYxgMnj5NBiHjCfSNsWA1Tqyu9lumr2lf8-1VR_s4i3dVOoTkBSf8M_kM/s200/pleyel2.jpg)
在紀錄片中,Schiff也提到,其實蕭邦也經常使用法國Erard琴。創辦人Sebastian Erard的生意頭腦也不錯,贊助李斯特在1825年英國巡迴演奏,並與他簽訂專屬合約。而Erard在鋼琴技術的研發,也使他在鋼琴演變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5uUNvuOOasRm6fjwKTXGg_qBAd1w2jiI4LMC_Dt_WKlQBs3p4vJ_blUGH8n98TGIcD_iPp8m9KAUTRMMxzv3zCsram3dFuzA_CVJXFtUlh2rkGX1RpeIFnCec-QAzORRdBPTS40dgQuIk/s200/erard.jpg)
歷史上的Pleyel琴也因曾為蕭邦、李斯特所使用,加以19世紀新興的城市中產階級樂意購買造價大為低廉的鋼琴,作為培養女兒音樂教養用的樂器,而在樂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在19世紀的巴黎最普遍出現的鋼琴,Erard及Pleyel即佔其二。
至於Pleyel琴的內部構造,可參見下圖。
至於Pleyel琴的實際音色如何?幸好有善心人士在youtube放上了下列影像,可供參考。耳朵不錯的樂友,應該可以聽得出它的共振聲音跟Steinway有所不同吧。提到用Pleyel的著名錄音,法國的Marcelle Meyer在EMI的錄音應是最好的例子。因為她是Pleyel的愛好者:)
3 則留言:
您好,
看了您的文章,我也對這部片有興趣,
請問要怎麼才能看到這部紀錄片呢?
無論如何先謝謝您的回答囉。
您好,這部紀錄片的中文片名《24首前奏曲/席夫與蕭邦的音樂琴圓》(英文片名Andras Schiff Plays Chopin 24 Preludes op.28 & Andras Schiff on Chopin)。
本地的代理發行商是麗音影音股份有限公司,應可在唱片行的DVD區找到,售價大約在300元新台幣以下。
謝謝您的回答,有名字就好找多了:)
張貼留言